《粟裕吹口琴的故事》一天凌晨,粟裕率领部队来到一座小学校的门前,打算借宿歇息一下,轻轻去叩校门。一位教师从门缝中隐隐看见门外是一群挎枪的军人,转身就避回室内去。无论粟裕怎么解释,室内毫无动静。无奈,粟裕便命令部队就地休息。露水和寒气同时袭来,粟裕从口袋里掏出口琴,便轻轻地吹奏了起来。
《伤臂将军粟裕的故事》1930年2月上旬,已担任红军领导职务的粟裕接到上级准备攻打吉安的命令,心里特别高兴。憋了这么长时间,总算可以大干一场了。正当他摩拳擦掌的时候,上级又改变了命令。一听到这个消息,粟裕心里凉了半截。原来红军的作战计划被国民党察觉,中央只有改变计划,将各部队调到富田待命,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国民党果然中计了,于是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相遇在水南、值夏一带,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少年粟裕 一腔热血为革命》腊月的天才蒙蒙亮,一个少年背着行囊小心地将门打开,回头看了看这个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家,有点依依不舍,但还是坚定地迈出了大门,将门轻轻带上,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凛冽的寒风吹打着少年的脸,稚嫩的脸被风吹得红通通的,少年不禁打了个寒战,但是想到顽固落后的父亲,少年的步伐越来越快,从此走出了湘西的大山,也走出了父亲为他安排的生活。
《钟志申动员乡邻反抗地主乱收捐》1918年,当地的团防局长、大地主成胥生派团丁来到钟家湾收捐。巧立名目加征各种苛捐杂税,而且将所谓的“烟灶捐”收到了1937年,预征达20年。钟志申十分气愤,邀了几十个农民围住团丁讲理。
《刘伯坚: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刘伯坚参加革命被捕后,在狱中曾留有遗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
《刘伯坚讥讽旧军阀》他家附近高阳山有个叫朱德卿的团总,平常仗势欺人,无恶不作。穷苦人对他恨之入骨。刘伯坚为了打抱不平,在一个大白天打着灯笼上了街,并故意在这个团总门口停留下来。团总身边的人见了,奇怪地问他:“你这书生莫非是疯了吗?为什么大白天打起灯笼来?”刘伯坚听了,冷笑着说:“嘿嘿,我没有疯啊!是这个世道白天如同黑夜,太黑暗了,只有打着灯笼才能有点光明!”
《旷继勋率部蓬遂起义》时任川军邓锡侯部第7混成旅旅长的旷继勋,心怀革命理想。当他坚定地接过四川省委关于在蓬遂发动起义的命令时,江防军司令唐显也带着“肃清”“整编”的命令悄然而至,心怀不轨的军阀谢德轩随即做起了和事佬妄图大捞一笔。起义的部队不能丢,起义的时间更不能耽误,旷继勋顿时陷入到生死绝地。破釜沉舟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破绽。
《刘英送寿联不留名》郑志西的七十生日要到了,村里人和亲友要为他祝寿。刘英听了后,却高兴地满口答应,还说要找个比他更合适的人来送寿匾。祝寿那天,人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在厅堂挂上写有“礼隆杖国”;上个大金字的寿匾,而且是以国民党平阳县长徐用的名义送的。刘英还特地写一副“四世同堂极尽天伦乐事;年届古稀爱国不落后人”的寿联送给他,并在上联右边写上“志西老先生七十荣庆之喜”,郑志西老人高兴极了。可是,这副寿联却没有写上赠送人姓名。
《刘英与老乡聊天的故事》一天,一个外村老妇人特地来到凤林村看红军,还要找刘英。但她在刘英办公室外面徘徊探望,不敢进去。刘英看见了,马上站起来请她进去。老妇人进入刘英办公室后,东瞧瞧西看看,好像找什么人似的。刘英笑着问她有什么事,老妇人不好意思地说:“我想见刘英同志,不知哪里?”
《刘英“深潭水遁”吓退国民党军队》一天早上,天刚亮,群众跑来报告说,国民党军队包围了凤林村,不准任何人向外走,并开始在村里逐户搜查。刘英即带领人员向白水漈撤退。白水漈笼罩着浓浓的山雾,白茫茫一片。蒙胧中,国民党兵见有人向白水漈山上走动,立即追赶上去,带队的军官见向山上跑得只有几个人,而且又是沿着山沟朝白水潭那边跑,那可是条绝路,就下令不准乱开枪,要抓活的,还说抓到刘英,奖赏300个银元。 国民党兵听说有那么多的银子奖赏,个个像着了魔一样地拼命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