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年少好学 才气初露》刘英9岁开始读书,由于天资聪颖,兴趣所致格外勤奋好学,各科成绩都出类拔萃。十四岁时,曾在故居墙壁上题留自勉诗一首,其中有一句:“夜静书为友,春深笔吐花。”刘英还有绘画天赋,曾为本族祠堂画过8幅壁画,幅幅栩栩如生。
《恽代英创办互助社宣传马克思主义》1917年10月,恽代英和梁绍文、洗震、黄负生等创办了互助社。互助社的宗旨是“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互助社是武汉地区诞生的第一个进步团体,也是中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
《恽代英被捕入狱的斗争岁月》1930年5月6日下午,恽代英在杨树浦韬朋路附近的老怡和纱厂门前等人联系工作时不幸被捕。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他化名叫王作霖。敌人将他押至巡捕房,巡捕三番五次的毒打,他坚不吐实。
《林育南慷慨就义 视死如归》1931年2月7日深夜,狱方通知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胡也频、殷夫、柔石等人(包括3名妇女,其中一个是孕妇),说要将他们押到南京去。他们相互勉励了几句后,将头发、衣服整理了一下,拖着沉重的脚镣走出了牢房。不大一会儿,到了一条小河旁的木桥边,押送他们的警官突然高声喊道:“停止前进!”随后,一名早已等候在小桥边的法官向林育南、何孟雄等人宣布了被“判处死刑”的决定。宣判书还未念完,林育南、何孟雄等人就高声唱起了《国际歌》,他们的歌还未唱完,架在背后的几挺机枪响了。
《林育南舌战陈立夫 不为高官厚禄所动》2月初的一天晚上,林育南被押解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他被带进一间又宽又大的办公室。一特务对他说:“你在这里坐一会儿,陈部长马上要来与你谈话。” 他坐了一会儿,陈立夫带着几名高级党工进来了。过去,林育南未与陈立夫见过面,只在报纸上看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陈立夫走到林育南身边坐下,然后自我介绍说:“我叫陈立夫。” 林育南瞅了陈立夫一眼,没有作声。
《小叶丹与红军彝海结盟》红军长征时期,1935年5月下旬,红军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带领下,来到彝区,部队都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 经过一番交涉,彝族沽基家的头人小叶丹提出要见红军司令员讲和,刘伯承在彝家海子的水塘边会见了他。小叶丹解释今天与红军为难的是罗洪家彝民,“听说你们要打刘文辉,主张彝汉平等,我愿与司令结义为弟兄”。刘伯承说:“那些欺压彝民的汉人,也是红军的敌人。我们结义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他们当即在海子边并排跪下,对天盟誓,饮鸡血酒。因为没有带酒,即从海子里舀清水代替。
《董振堂指挥的金沙江阻击战》1935年4月底,中央红军决定兵分三路,从三个渡口同时过金沙江。按照这个部署,董振堂指挥的第五军团奉命在江南的石板河一带掩护3天,以便主力过江。第一军团沿江而下,第三军团沿江而上,改从皎平渡渡江。而皎平渡仅有6只木船,全军几万人马需9天才能渡完。因此,军委不得不一再命令第5军团延长撤防日期。3天3夜,6天6夜,一直到9天9夜。直到5月9日接到渡江的命令,董振堂才指挥部队悄然撤出阵地,迅速过江。
《董振堂指挥的湘江血战》1934年11月底,突围的中央红军向国民党军40万大军组成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突进。军委命令董振堂的第五军团殿后,负责掩护全军,特别是要保证军委纵队安全过江。湘江战役由此拉开序幕。湘江一战,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董振堂指挥的第五军团以惨重的损失为红军渡过湘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董振堂 党的“铁流后卫”》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担任全军的后卫。长征中,红五军团在湘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中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1936年6月,红五军团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得到“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董振堂率部起义投奔苏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26路军广大官兵纷纷要求北上抗日,保卫家乡,但遭到蒋介石的斥责和重兵阻拦。董振堂在困守宁都的几个月中,面对红军的宣传和革命活动,他看到了中国希望之光。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投奔苏区,并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1932年5月升任第五军团总指挥(1933年1月改称军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