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
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
建安风骨,
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
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官渡之战
消灭睦固后,为了应对之后与袁绍的战争,曹操预作布置,命在
青州有潜在影响的
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
临淄)、
北海(治今山东
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
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
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
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
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
官渡(今河南
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官渡之战
刘备在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
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
豫州牧、
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袁术北上不得,呕血而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
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
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当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
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
袁谭、次子
袁熙、外甥
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命大将
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安阳滑县),自率大军进屯
黎阳(今河南
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三国志》中说不足一万),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
地盘既小,又是
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曹操的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疑问的。
[21]
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
二月,袁绍大将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
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
荀攸之计,先进军
延津(今河南延津北,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
关羽斩首
[22] ,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命
文丑、刘备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
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文丑。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
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
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之法破解。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
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
大营四十里的
乌巢。这时袁绍谋士
许攸因向袁绍献偷袭许都之计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后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军队人衔枚,马勒口,换袁军军装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说:“贼在背后,乃白!”士卒都拼死力战,因此大破袁军,斩淳于琼等,尽燔其粮草。而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由于曹操预留兵力精且多,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大将张郃、高览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军溃散。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客观条件上,曹操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官渡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远征乌桓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
邺城(今河北
临漳西,河南安阳北)。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
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从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
[23] ,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
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青二州平定。于是,曹操上表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败后,逃奔
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
乌桓。同年,黑山军首领张燕率领其部众十余万人投降曹操。
[24]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灭高干,平定并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
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
无终(今
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
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
玉田北),出
卢龙塞(今河北
喜峰口附近),“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
柳城(今辽宁朝阳南)。
八月,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
远征乌桓
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乌桓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见乌桓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
张辽为前锋,乘乌桓军阵稍动之机,向乌桓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
平州的
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十一月至
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
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同年
郭嘉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在曹操北归前病逝。归程途中,据《曹瞒传》记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25]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开辟
玄武池训练水军。六月,曹操废
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
七月,进军南征荆州
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
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
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这时,
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
刘备屯驻于
樊城(今湖北
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
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
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
[26]
赤壁之战
曹操在击溃刘备后,乘势想一举鲸吞江东,孙权、刘备两家在
鲁肃和
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组成联盟,孙权命都督
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的两万人马组成联军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东下,至
赤壁(今湖北
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
乌林(今湖北
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
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船头钉上大钉,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
华容道(今湖北
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撤军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