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9-22 08:45:33编辑:中国红故事
又称“湘鄂西苏区”。在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了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湘鄂边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久,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政府。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三万余人。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退出洪湖革命根据地。
范 围: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包括洪湖区[石首、监利、沔阳(今仙桃、洪湖)、江陵(今江陵县、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华容、南县、安乡、潜江、天门、京山、汉川、汉阳、应城、云 梦、孝感等县全部、大部或一部]、湘鄂边区(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始、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或一部)、巴(东)兴(山)(秭)归区、鄂西北区(房县、均县、竹山、谷城、保康等县大部或一部)、荆当远区(荆门、当阳、远安、宜昌、南漳等县部分)、松(滋)枝(江)宜(都)区、洞庭特区(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益阳、沅江等县部 分)、鄂北区(襄枣宜区,襄阳、枣阳、宜城、钟祥等县部分)以及黔东区。
开 辟
苏区的开辟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早在大革命时期,石首的李良耀、吴仙洲、屈阳春、王开福,监利的陈步云、刘崇龙、彭国材,沔阳的娄敏修、刘金山、邓赤中、胡幼松、熊传藻、刘绍南、李铁青,江陵的陈香波、彭之玉、侯蔚文,公安的覃济川、刘煊、杨荣祥、樊学赐,华容的刘革非、何坤、蔡玉坤、蔡协民,南县的曾习孔、段德昌,安乡的陶季玉、周小康,当阳的李超然、李炼青,澧县的邹资生,松滋的庞彩五、黄小宋,京山的刘素贞、张国兰(张文秋),天门的袁传鉴,宜都的胡敌、罗克强、邓宗禹,远安的陈海涛、叶发秀、张汉千,兴山的刘子和、刘子泉,巴东的黄大桢、张华甫,宜昌的易吉光以及中共两湖地方组织、国民党两湖省党部派来的祖三竹、洗百言、吴玉章、曹壮父、欧阳笛渔、杜修经……一大批优秀儿女深入湘鄂西,支援北伐,铲除封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革命失败 后,在外革命的段玉林、贺锦斋、戴补天、傅光夏、周容光、戴君实等重返荆江,张计储、李兆龙、张善孚、萧仁鹄、方针、陈协平、黄鳌等分别受两湖省委派遣进入湘北、鄂西组织秋收暴动,年底,贺龙、周逸群、卢冬生等参与领导荆江年关暴动。随后,贺龙一行西进桑植,建立革命军(红四军),转战湘鄂边,创建苏区。
周逸群自湘西重返荆江,与万涛、段德昌、邹资生等重组鄂西特委,段玉林、朱祖光、彭国材、王尚武游击队迅速壮大,先后组成鄂西游击大队、洪湖游击总队、红军独立师、红六军,在云梦古泽涌起一汪红色浪潮。同时,许光达、孙德清、王鹤、王一鸣、李剑如、柳克明、邝继勋等先后进入苏区。其间,特委机关迁至石首袁家铺、调弦口,建立联县苏维埃政府,石首为湘鄂西苏区前、中期首府驻地。
丧 失:
1930年夏,红四、六军在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邓中夏、汤慕禹、刘鸣先、朱勉之等前来参与红军指挥,在荆江大地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红军南征,兵败杨林市,改编为红三军,进入鄂西北。在洪湖,开始了三次反“围剿”。夏曦进入苏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临时)省委建立。从1932年5月开始,夏曦先后共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肃反”,胡慎己、万涛、周小康、尉世筠、张昆弟、汤慕禹、刘革非、彭之玉、彭国材、戴补天、柳克明、段玉林、张宗理、栩栩、周容光、王恩平、唐赤英、王炳南、段德昌、叶光吉等一大批英魂苌弘碧血,演绎出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一幕,致使第四次反“围剿”失败,洪湖苏区失陷。夏曦、贺龙、关向应率红三军移转湘鄂边,1934年开辟黔东特区,10月与红六军团会师,创建湘鄂川黔苏区,至此,坚持数年之久的湘鄂西苏区完全丧失,红三军踏上新的征途。
贡 献:
红土地上,不仅周逸群、崔琪、鲁易、贺锦斋、李兆龙、董朗、李超然、李勋、陈寿山、李子俊、黄超群、王尚武、刘仁载、黄大鹏、贺英、张孝贵、姜炳炎、毛简青、程棣华、刘国富等无数英烈长眠,而且哺育了元帅贺龙,上将贺炳炎,中将廖汉生、王尚荣、成均、顿星云、黄新廷、杨秀山,少将李文清、傅传作、廖述云、周长庚、夏耀堂、胥治中、周九银、薛少卿、谭友林、杨嘉瑞、樊哲祥、方之中、张树芝、何济林、张秀龙、刘林、罗坤山、朱声达、朱绍清、贺彪、陈华堂、史可全、黄忠学、范中祥、邓家泰、李建良、董家龙、龚兴业、张贤良、魏运国、苏宏道、李人林、王全国以及宋一平、孟昭亮、何长工等著名的党政领导人;不仅烙下彭德怀、许光达、谢觉哉、关向应、李寿轩、钱英、黄杰、帅孟奇、蹇先任等一批革命家深深的足迹,而且留有毛泽东、董必武、陈士榘、程子华、饶正锡……屐痕。
湘鄂西苏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苏区之一,是中国革命辉煌的一页,苏区军民的英雄之业绩永存。
上一篇:红色革命的精神瑰宝
下一篇: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