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教育思想的几个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就一直担任共和国的政府总理,教育是他统管的众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周恩来 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而又系统的。他对教育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作了科学深入的 分析和论述。从他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周恩来特别关心着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他的教育思考和主张,都是从人民的和国家的 利益出发的,因而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动员力。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现在是人民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首先就要向工农开门,培 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1 〕他把人民群众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十分重要的事 情,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顶着极左势力的压力,提出要讲历史,多出书,要重视基础 科学和理论研究,中学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大学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 愿望。他认为,割断历史,否定一切,不一分为二,就是极左思潮。他说,“把有点问题的书都封起来,只有 少数人能看,只相信自己不会受影响,其他人就都会受影响?群众总是比我们个人知道得多,他们是能够作出 判断的。一面说青年没书读,一面又不给他们书读,就是不相信青年人能判断。无怪现在没有书读了,这完全 是思想垄断,不是社会主义民主。”〔2 〕他强调要出一批书,要广开言路。这真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说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办教育就是要遵循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人民的原则。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 才能得到人民的赞成、支持和参与,才会有无穷的活力和发展前途。
周恩来不是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之中,同政治经济相联系来思考,是为着完成现 实提出的任务来思考的。实践性正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力量的根源所在,也是共产党人教育观的一个重要特 点。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广博的见识,使周恩来非常清楚教育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正是从“把我们的 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3〕这个根本任务出发, 来提出改革教育、发 展教育的。面对旧中国造成的文化极端落后、人才极端缺少的局面,他强调,搞经济建设就必须同时要抓文化 教育建设,抓人才培养,不但不能等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抓紧,要扩大和加强。在他看来,“经济建设和 文化建设,好象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4〕
建设需要人才,人才则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周恩来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提出培 养造就新的一代的任务和要求的,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反映了现实发展的需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 征。他提出改革教育结构的意见,在搞好中小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给中小学毕业生以 就业技术方面的培训,为生产战线培养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合格的劳动者。这些都反映了经济、社会对人才 的要求。
搞好教育事业,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光凭良好愿望不行,必须考虑我国现实具备怎样的条件。早在1951 年,周恩来就指出:搞教育规划、工作部署,“不要把不能实现的口号写上,不能实现的空口号会使我们陷入 被动,失去威信,并会因为不能实现而使人失望。做得到的提上,做不到的不要提。”〔5〕十年以后,他又针 对大跃进时期浮夸风、说假话的情况,提出“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 事求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6〕,才能摸准情况,根据实际办实事。
〔7 〕周恩来以无产阶级世 界观观察现实,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设计、规划教育任务,思想与实际结合,产生巨大成效。 新中国教育事业在五六十年代的巨大发展,便是绝好证明。 二、周恩来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抓住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作出深入浅出、具体周密的分 析,其教育思想和主张具有非常鲜明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周恩来经常深入实际,接触群众,他常常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抓住不放,给以解决。1953年5月,他同邓 颖超去北京101中学看望师生。在同教师学生交谈中,他发现学生中萌生有某种特殊化思想,便亲切地对学生们 说:你们是革命干部子弟,你们的父兄为人民流过血,立过功,但功劳不能记在你们的帐上。你们又没有为人 民做过事,有什么功?你们的父兄是从劳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一直是和人民群众打成一 片的,你们自己也应该这样做。你们头脑里千万不要滋长特殊化的思想,不能骄傲,要谦虚,要尊敬老师,要 向劳动人民学习,向劳动人民的子弟学习。现在为人民好好学习,将来为革命多做贡献。如果说要特殊,你们 就只能在多做工作这一点上特殊。他还以清朝的八旗子弟堕落为戒,告诉学生,你们的父兄为革命立了功,但 他们是无产阶级战士,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们享用,更不会留给你们任何特权。如果说他们给你们留下什么, 那就是一副更艰巨更光荣的革命重担。〔8〕你看,又不特殊又特殊,又没留下又留下,他讲得多么透彻、多么 令人心服啊!
1963年7月,周恩来给首都应届大学毕业生作报告, 在谈到大学生应当树立集体主义观点的时候,提到公 与私问题在集体主义原则下究竟应当怎样处理。〔9〕周恩来并没有一上来就批自私自利、损公肥私,也没有空 洞地抽象地讲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而是根据当时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有关公私问题上的不同情况,分为几 个层次:公私两利——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既反映了思想变化的实际,把青年思想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现 在人们的面前,同时又使每个思想层次的青年看到了自己的高度,明确了自己再向前的下一个目标,引导各个 层次的青年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前进与升华,极富启示性和引导性。我当年有幸聆听了这次讲话,他 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论述,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以至几十年过去,我仍然记得他的这些教诲,不仅注意自己如 何按照他的引导前进,同时还启示我学习如何分析思想的科学方法。
正确处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关系问题,是时代、国家、人民对青年的要求,是青年自身成长的方向和道 路。在五六十年代,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这个问题在认识及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一些混乱 ,如“拔白旗”、批判“白专道路”等等就是。1961年6 月周恩来就所谓“白专”问题作了澄清。他说:“现 在‘白专道路’这个口号很流行。这个口号不是我们提的”。“什么叫做‘白’呢?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主义土 壤上专心致志为社会主义服务,虽然政治上学习得少,不能算‘白’。只有打起白旗,反对社会主义,才是‘ 白’。例如有个外科医生,开刀开得很好,治好了很多病人,只是政治上不大开展,因此就说他是‘白专道路 ’,岂不是荒谬?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志为社会主义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 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 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10〕 有那段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都知道,周恩来这段话的针对性是明显的,尖锐的,具有强烈的对知识分子的爱护 和对极左思潮的否定。三、他的教育主张,许多都是建立在对中外教育实践的科学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教育发 展规律,因而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权威性。
周恩来在谈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时说过:“文化教育一方面是政治的先导,另一方面它的改造又要在经济 、政治变革之后才能完成。所以文化教育既是‘先锋’,又是‘殿军’。”〔11〕周恩来这个根据马克思主义 原理、又以自身长期实践体验而作出的科学论断,对我们深入认识教育的功能、作用及特点,有着重要的指导 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以及教育改革实践的发展,教育的“先锋”作用,愈来愈 为人们所认识,反映在决策上,我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经济建设要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同样,实践又使我们看到,教育发展又必须依赖于决策的正 确和政治环境的稳定,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正是循着这样的认识来进行教育的宏观发 展和教育改革的实施。
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周恩来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讲,“我们的四 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 化。”也就是说,我们要有全局的观点,全面掌握现代化战略布局,使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他又讲 ,“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2〕他认为,“科学是关 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13〕。联系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 断,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周恩来对科学技术的伟大作用的远见卓识,从而更坚定我们科教兴国的信念,更加自 觉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更加自觉地进行教育改革。
集体与个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工作不易处理得当的问题——不是强调这一方,否定另一方 ,就是忽略这一方,偏向另一方。当然,集体与个人、共性与个性并不是两对相等的概念,但它们中有交叉、 联系、重叠。强调集体通常就与突出共性相联系在一起。周恩来提倡“求同存异”的原则,这不仅用于处理国 际关系,也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他认为,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个性都是不同的,求同存 异不是抹煞个性、扼制个性的发展,而是在承认个性发展前提下的求同。〔14〕他提倡青年要均衡发展,这就 是求同。“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地发展 ,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15〕均衡发展不是取消人的个性和特长,而 是个性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此,他还提出青年要成才,就要做好基本功,包括思想政治、专业技术和文 化知识等几个方面。要天天学、天天练,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我们可以从周恩来教育思想中得到丰富的启示 和指导,把培育人的工作做得更好。
注释:
〔1〕〔4〕〔5〕〔8〕〔9〕《周恩来教育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第71页,第27页, 第75—76页,第215—216页。
〔2〕〔3〕〔6〕〔10〕〔11〕〔12〕〔13〕〔15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1页 ,第189页,第350页,第342—343页,第20页,第412页,第181页,第129页。
〔14〕袁守芳、胡家模:《周恩来的风格》,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十年以后,他又针 对大跃进时期浮夸风、说假话的情况,提出“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 事求是。”
周恩来不是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之中,同政治经济相联系来思考,是为着完成现 实提出的任务来思考的。实践性正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力量的根源所在,也是共产党人教育观的一个重要特 点。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广博的见识,使周恩来非常清楚教育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正是从“把我们的 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3〕这个根本任务出发, 来提出改革教育、发 展教育的。面对旧中国造成的文化极端落后、人才极端缺少的局面,他强调,搞经济建设就必须同时要抓文化 教育建设,抓人才培养,不但不能等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抓紧,要扩大和加强。在他看来,“经济建设和 文化建设,好象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