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刘少奇用名趣事:求学改名表达远大志向

时间:2008-11-12 08:48:33编辑:中国红故事

 

 

  刘少奇一生用过很多的名字,有名、字、号、笔名、化名等,已知的有绍选、刘九满、渭璜、刘九书柜、刘卫黄、刘士奇、刘祥、仲篪、周先生、吕文、刘之启、刘少奇、胡服、陶尚行、赵之启、赵子琪、成秉真、之启、莫文华、潭少连、K·V、老戴、老许、刘校长、阿刘等近40个。

  刘少奇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每一个名字,都有它不为人知的历史,都有一段耐人寻味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少时之名,寄予长辈的殷切期望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父亲刘寿生和母亲鲁氏按照刘氏家族从第九代开始拟定的“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的谱系,取名绍选。加之他在同族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又年龄最小,因此族人称他为“九满”。

  刘少奇非常爱读书,手不释卷。私塾里单调的读书生活,不能满足他旺盛的求知欲;私塾老师那种刻板的教学方法,也使刘少奇感到厌倦。他便千方百计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借书阅读。班上有个同学的父亲叫周瑞仙,家里有很多进步书刊,刘少奇知道后就经常走很远的路去借读。有一次,刘少奇又到周瑞仙家借书看。那天下大雪,周瑞仙让妻子为刘少奇送去一盆炭火。刘少奇挨着炭盆看书看入了迷,炭火烧着了他的棉鞋,连隔房的人都闻到了烧焦的气味,而他自己却全然不知。周瑞仙对这个专心致志看书的孩子非常喜爱,加之刘少奇从小就博闻强记,就送了他一个“刘九书柜”的雅号。这个雅号很快在其家乡——炭子冲一带流传开来。

  1906年,刘少奇到离家乡3华里的柘木冲私塾念书。私塾老师朱赞庭很赏识少年刘少奇,以“姜太公钓璜于渭水巧遇文王”的故事之意为其取名为渭璜。1913年7月,刘少奇报考宁乡县城玉潭高等小学堂时,采用此名字。学校张榜公布录取学生名单时,“刘渭璜”的名字被写在榜首。

  求学时期改名,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1916年春,刘少奇结束了在玉潭高等小学3年的学习。这几年,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扩大侵略、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袁世凯称帝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在这些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争,在刘少奇心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开始懂得,要使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每个炎黄子孙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暗暗下定决心,作为炎黄子孙,要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了能经常激励自己,他将“渭璜”的名字改为“卫黄”,以表达他誓死保卫炎黄子孙的抱负和决心。他在自己的课本、书籍、笔记本的封面写上“刘卫黄”的名字。他还利用课余时间雕刻了一枚“刘卫黄”的大印章。如今,在刘少奇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的刘少奇早年读过的《资治通鉴纲目》和《了凡纲鉴》封面上,就有他写的“刘卫黄”的字样。1916年的寒假,刘少奇用小刀精心雕刻了一个竹笔筒,在上面刻下松鹤图和“卫黄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激励了青年刘卫黄的革命决心。他认为作为炎黄子孙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应当少有奇志,于是改名“少奇”,并于1920年起正式使用。从此,刘少奇的名字,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白区工作时期,隐姓埋名,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政局急转直下,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归于失败。30多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党的组织大部分被破坏,幸存者被迫转入地下。腥风血雨笼罩中国。在长达10年的内战期间,刘少奇凭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开创了党在白区工作的新局面,他用过的仲篪、吕文、陶尚行等20多个笔名、化名,记载着他在这条战线上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独特贡献,是我党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

  1927年7月14日,刘少奇偕夫人何宝珍一道辗转到达沈阳奉天,定居在北市工业区78号的一座陈设简单的平房里,他以小职员身份为掩护,开始了他在满洲省委披荆斩棘的战斗生活。1929年8月22日下午6时许,在省委干部孟坚的陪同下,刘少奇前往奉天纱厂酝酿工人罢工。在厂北门外的小树林里与人接头时,由于叛徒的出卖,刘少奇被厂方当作煽动工潮的嫌疑分子逮捕。审讯时,敌人逼问刘少奇叫什么名字。刘少奇不慌不忙地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回答说:“成秉真。”成秉真是刘少奇一个表哥的名字。他说自己是个排字工人。听说奉天日子好过,想投奔过来找同乡介绍个工作,混碗饭吃,至于什么“煽动工潮”一无所知。他的应变对策,使敌人无法获取任何定罪的线索,只好以“煽动工潮,证据不足”被判40天拘役后将其释放。

  1935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同时决定派刘少奇作为党中央代表到华北指导北方局工作。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正深入华北腹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党内“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消除,轰轰烈烈的学生救亡运动正遭受国民党政府的镇压。

  1936年春,刘少奇到达天津,曾以周先生化名租赁天津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楼上的房屋。当时,他为肃清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影响而进行了努力,主张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党要成为群众的党,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去进行反日斗争,很好地把秘密工作和公开工作结合起来。为此,刘少奇在中共河北省委的内部刊物《火线》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进行党内外的教育。这些文章,有的署名K·V,有的署名陶尚行,有的署名莫文华,有的署名吕文。他在文中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导白区工作。

  刘少奇用这些名字,写出许多优秀的文章,像一把把利剑,插入敌人的胸膛;更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和指引着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1936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给刘少奇及河北省委的信中说:“我们认为北方党的工作,自胡服同志到后有了基本上的转变。这些主要转变,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开展着光明灿烂的伟大前途。”

[1] [2] [3] 下一页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