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警卫员忆董其武:除了工作不允许家人用车

时间:2011-06-27 08:07:35编辑:中国红故事

  在做董将军警卫员的17年中,我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情,这些记忆催促着我记录下这段历史——

  董其武将军二三事

  应福良

  1971年2月至1988年8月,我有幸担任董将军警卫员,十七年间,他的和善、仁慈、公道、正直、节俭的高尚风范,在我思想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严于律己、注重身教

  董其武将军的自律是认识他的人均认可称赞的,作为他的警卫员,这种感受更加深切。首长经常说,对待他人要和善,对待学习要勤奋,对待粮食要节约,对待时间要珍惜。他恪守着这些信念,无时不影响教育着儿孙和身边的人。

  首长对家里的保姆、司机、警卫员十分尊重。逢年过节,他总要让厨师做几个好菜,与大家一起吃个饭并亲自斟酒,还要送给大家一些小礼品。他也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子女,引导他们与劳动人民建立血肉相连的感情。家里人都清楚地记得:有一回都祥(董老次子)和炊事员王宗堂生了气,得知是儿子犯了错,首长立即前去赔礼道歉,还恭恭敬敬地向王师傅敬了个军礼。

  董将军在职和退休后,家里都配有车、司机、警卫员,可他再三规定,除了工作,谁也不许用车。即便是年迈的姚勤修阿姨外出购物,也坐公交车,从不占用首长的专车。有一回都祥探亲结束归队时,代战友买了几提包东西,想让司机送一下,首长坚决不答应。我在旁边看不下去,想帮着劝说劝说,可最终没有张口。我觉得我和董家的孩子一样,想归想,还是没有勇气破这个戒规。

  董将军所住的房子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房子已经破旧。部队负责同志三番五次向他提出翻修房子之事,都被他谢绝。他的回答是:“我的住房条件,比起胡同里的群众还是好的”“我不能直接为国家生产物质财富,可以为国家节省一点能源”。怕负责的同志再提,首长提笔给北京军区后勤部衣部长写信,催我发出去,表明了自己坚决不修房的态度。后经秦基伟司令员同意,修房之事才罢休。

  首长三番五次坚持不修缮年久失修的住房,令我非常感动。1981年4月20日,我写下了这件事情的过程。现将有关内容抄录如下:

  ……

  白天,我在北京军区营房科办事时,技术员老孙告诉我:“军区党委决定三月份给董其武同志修理房子,你可一定要保密。”老孙的话说完,我便直截了当地回了一句:“保密也没用,他绝不会同意的。”“这回不能再变了。”老孙笑着把我推出了门外。

  ……

  不出我之所料,这次为他修房的消息刚一传进他的耳朵,他就一连用几个“不行”把我顶了回来。我退下阵,细心揣摩,准备明天再向他“进攻”。

  第二天一大早儿,董其武同志拄着拐杖,迈着蹒跚的步履催我去发信,并嘱咐我一定要寄挂号信。时隔一星期,我接到后勤部衣部长打来的电话,说董其武同志的来信已转给了秦基伟司令员。

  董其武同志的请求终于获准了。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军区秦司令员代表党委宣布,同意了董其武同志的请求。在董其武同志宽慰的笑容面前,我想到的不仅是对他的敬和爱,还有许多别的更可贵的东西……

  为了宣传董将军的高风亮节,《北京晚报》也全文刊登了将军给后勤部衣部长的谢绝修房信。

  衣部长:您好!

  有一件事,要请您主持。我住的房子,部队领导同志多次让修,我都拒绝过。前天某同志告诉跟我工作的人员应福良说,我住的房子,部队领导同志亲自批了钱,今年三月动工修建。我一则感谢领导同志对我的关怀,再则谢绝房子修理。因为现在我国经济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各项费用都压缩了很多。应当在各方面厉行节约,以渡过我国这一经济难关,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

  请转告领导同志,我住的房子,三、五年不修没事。请放心。并请转告修缮房子的同志,我住的房子绝不修。我们大家共济时艰,绝不要贪图个人方便,浪费国家资财。

  今年元旦,中央举行隆重的茶话会,仅用一杯清茶。这是给全国节约的示范,这是给全国节约的命令。

  我们北京部队是个大单位,应当自上至下贯彻一杯茶的精神,我想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这么大的范围,一年节约,也就可观了。

  专此陈述。

  董其武一月十四日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了起很大反响,前志愿军23兵团宣传部长王炎看了报纸,立即给董将军写了这样一封信:

  董司令员:您好!

  二十日(北京晚报)登载的您谢绝修房的信和应福良同志的文章,使我(您的部下,千百万读者之一)非常感动,除向您学习这种艰苦朴素、关心国家、人民的高尚精神外,并祝您健康长寿。

  王炎四月二十二日董将军给王炎的回信是:

  王炎同志:你好!

  多年不见,经常系念。接来函始知你在京,甚慰。请利用闲暇时间,到寒舍一叙,电话660806

  函谢绝修房之事,一则我住的房子比邻居的房还好。二则我国今年经济困难,我不能为国家增产,可以为国家节约,区区小事蒙你称赞,实不敢当。顺致敬意

  董其武四月二十六日

  时隔20天后的5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也发表了一篇评论董将军的文章,在《共济时艰》的标题下,作者写道:

  ……82岁高龄的董其武同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解放后,继续为党和人民做了有益的工作。对他的生活适当照顾,本是应该的,把陈旧房屋翻修一下,更不为过。而他想的是国家的困难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号召,要“尽量替国家节省一点”比起那种一味追求安逸生活的人,董其武同志的精神境界实在令人钦敬呀。

  古人言:“玩物丧志,而俭能养志。”毛泽东同志以前也曾经说过:“政治上要向前看,生活上要向后看。工作上和强的比,生活上要和差的比。”在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全面调整的时候,在倡导两代人同心同德为振兴中华献身的时候,更应发扬这种共济时艰的精神。老一辈的人保持晚节,像秋天的菊花一样美好廉洁,给青年人留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时代风貌,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财富!

  该文高度赞扬了董将军俭朴节约的崇高精神境界。

  知恩图报,情牵桑梓故交

  作为董将军的贴身警卫,在姚勤修阿姨病重到去世后的几年里,我掌管着他生活中所有的收入与支出。在董老的家庭账本明细表里,有这样一组数字:收入:423元(工资)支出:10元(党费)20元(李姨工资)200元(兰翔上学)50.51元(给杨长茂,含邮费)。

  这位杨长茂就是首长多次给我提起的他们家的恩人,他儿时的同乡、同学兼好友。

  1986年4月2日,首长请老朋友周北峰去和平门烤鸭店吃饭,四人共吃了74.66元。回来的路上,首长说:“小应,这74.66元一抹嘴就没有了,如果将这钱送给贫困户或失学儿童,他们会感激一辈子的。我就有过这样的体会,旧社会有一年过春节,我家连一斤面也没有,是同学杨长茂给我家送来几斗麦子,家里人才过了年。人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一点点支援,比富裕时得到一火车帮助,还让人难忘。”

  那天,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每年的适当时候,首长总要给杨长茂邮寄一定数额的钱。原来,他是在报答杨长茂当年的慷慨之举啊!

  从不断来京的山西董将军乡亲的口中,我还了解到:当年董将军上太原赴考时,几位发小仗义资助,给他凑了10个大洋的盘缠,其中董盼银一下送给他5块大洋。董将军从军后,跟随傅作义将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因为战功卓著,得到提拔重用。官当大了,他一刻也没忘记有恩于自己的乡亲伙伴。在绥远安定下来后,他把董盼银老汉接到归绥,好酒好饭相待,尊为上宾,陪董盼银四处游玩。临回家乡时,董老用军用皮挎包装了满满一包银元,并赠老人将军呢大衣一件,让警卫员亲自护送3000里地,陪老汉骑马返乡。

  1976年,中共中央颁发了6号文件,要求落实起义人员政策。此时,傅作义将军已去世,董将军把为起义部下落实政策这一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为了便于来人寻找、来信邮寄,他让我们对外公布了光明胡同47号家庭地址。他对上访者的原则是:“来者必见,有求必应”。首长多次对我和司机小马讲:“我任国民党绥远省主席时,有个叫王全福的副官,掌管着来客见我的权力。不给钱,他就不让见,人送外号‘二主席’。”解放后,首长才从别人嘴里知道这件事。当时的气愤可想而知。他郑重地跟我们说:“我董其武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官,谁来见都可以。你们一定要把握好!”多少年来,董家的门好进,能办的事情尽量办,几乎没回绝过一次有求于他们的人。

  每次接待上访人员,首长总是一面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一面尽己所能,为他们出具证明材料。对于生活困难的上访者,他总是个人出钱安排食宿和解决路费。他亲自批复处理了上万封投诉信件,邮资也由他个人支付。他想亲手亲笔给并肩在抗日战场上作过战的战友们一点安慰,一点支撑。

  我想:只有上过战场,历经九死一生的人,才知道“战友”两个字的含义。我如果不是亲身参与“落实起义人员政策”这项庞大复杂的工作,是体会不出首长对傅将军和起义部队怀有的感情的。

  今年,董将军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但是他和善、勤俭、感恩、直率等等许多许多的优秀品质已经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更加珍惜那17年难忘的岁月,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工作。我想,这就是对董将军最好的纪念。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