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军法上将”陈奇涵:成功收服“三点会”

时间:2011-05-30 12:35:11编辑:中国红故事

  他曾是国民党少校,毅然脱了皮鞋穿草鞋;

  他一进黄埔就是队长,被陈赓视为“兄长”;

  他曾打入帮派内部,成功收服“三点会”;

  他是新中国第一任军事法院院长。

  年过花甲的陈崇北,最近迷上了一部叫做《兴国,兴国!》的电视剧,剧中有个人物“陈代表”,陈崇北说,这 “陈代表”的原型,就是父亲陈奇涵。

  兴国,是陈奇涵的老家。这个位于江西中南部的小县城,因走出过50多位开国将军而闻名,被称为“军法上将”的陈奇涵,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陈奇涵(1897-1981),号圣涯,江西省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办学不成想考军校

  怕路费不够,背上一斤蚕丝当盘缠

  在陈崇北的记忆里,父亲没有提及过自己加入国民党的经历。父亲过世后,他曾多方查阅资料,也均无记载。

  但据陈崇北推测,父亲加入国民党的时间大概是在1924年左右,“当时他已经是连职,按经历和战功来看,都应该已经加入国民党了。”

  陈奇涵投笔从戎,是在1919年。“他原本想走‘教育救国’的路,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光救济不行,得办教育。于是就在老家办了个‘忧道小学’。”

  小学里收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完全是免费的,所以很快就难以为继。

  1919年6月,陈奇涵一路南下广东,投考滇军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

  这是他第一次走出赣南。担心借来的钱不够用,陈奇涵还背上了一斤蚕丝当盘缠。

  “考试时也有趣事。我父亲当时特别瘦弱,只有1米66,80多斤,但是成绩好,考上了。落榜的富家子弟就想买他的录取证,出两三百块光洋。他们还嘲讽他:你这么瘦,当兵能干吗?我父亲对此嗤之以鼻——他的座右铭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武威不能屈’。”

  这三句话,也是陈崇北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听到的,“坚定的意志,是我从父亲身上得到的最宝贵财富。”近半个世纪后的1968年,陈崇北投身军营,在大连大孤山海军基地打山洞,干体力活,吃高粱米,也不觉得苦。

  从滇军到护国军,从赣军到桂军,陈奇涵一路从北伐,赴东征,讨贼军,作风勇猛,屡建战功。

  跟随张治中奔黄埔

  进校就是学生队长,被陈赓视为大哥

  1925年,已是桂军军官学校区队长的陈奇涵,跟随大队长张治中投奔黄埔。“孙中山的威望和三民主义的先进思想,吸引了对旧军阀已失望的父亲。”

  “他进入黄埔时已有五六年的战斗经验,有战功。”陈奇涵进入黄埔的身份,并不是“学员”,而是黄埔三期学生队长。阅历丰富而又为人耿直、待人热情的陈奇涵,黄埔时期深得学员的爱戴。“他虽然资历老,但很爱学习,爱接触新思想,每到周日他就跑到农民讲习所听报告。”

  陈奇涵在自传中,将黄埔时期称为“一生中的转折点”——“从此,我在这条革命道路上从未退缩过。”

  在陈崇北看来,父亲思想上的转变、组织上的转变,基本上都是在黄埔完成的。

  通过与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接触,陈奇涵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慢慢向共产主义靠近。“他最好的两个朋友也是共产党:陈赓和许继慎。”出生于1897年的陈奇涵比陈、许年长几岁,因品性沉稳、为人厚道,被二人视为“兄长”。

  陈崇北是在看到父亲的自传后,才知道颇具长者之风的父亲,也曾在黄埔愤然拍了桌子。

  “当时他郑重向组织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有人说,陈奇涵在旧军队里呆的时间长了,要再考验考验。结果父亲拍案而起:你们不让我加入,我就回家搞水利去!”

  1925年2月,陈奇涵终于秘密加入共产党,介绍人是陈赓和许继慎。陈崇北说,从来不提加入国民党时间的父亲,将这个日子记了一生。

  脱了皮鞋穿草鞋

  宁可不当国军少校,也要跟着共产党

  1926年5月,面对国民党右派“不可跨党”的阴谋,陈奇涵毅然宣布脱离国民党。

  “他是真正的脱了皮鞋穿草鞋。”当时的陈奇涵已是国民党的少校,待遇丰厚,极有向上发展的机会。

  之后的这个秋天,陈奇涵以特派员的身份带领一批黄埔和农讲所的共产党员,离开广州返回江西,在赣南、赣东等地开展工农革命运动,迎接北伐。同时,秘密成立共产党的组织。

  第二年,朱德在江西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因在江西颇有声望又工作得力,陈奇涵奉命担任团的党支部书记和参谋长,是朱德的最得力助手。

  “他跟朱老总脾气性格都特别合得来,之后的几十年里,俩人一直是特别好的朋友。”

  三点无共不成洪

  打入帮派内部,成功收服“三点会”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这时候的陈奇涵奉朱德之命在抚州作配合,起义失败后,陈奇涵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那时候部队里好多是国民党的右派,他也呆不下去了,只能离开部队回到兴国。”

  就在与上级联系中断的艰难环境下,陈奇涵和赣南特委的其他同志一起,恢复和发展了农村党组织,成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和武装暴动。

  “当时江西到处都是白色恐怖,他开展农民运动讲究策略技巧,不是盲目搏斗。在当时,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特别重要。”

  陈奇涵曾经收服了兴国的“三点会”,这件事至今让陈崇北感到:父亲“很有两下子”。

  “三点会”是个江湖气十足的秘密社会组织,成立于清末民初。其成员有江湖侠客,也有闲散游民。跟大多数江湖组织一样,“三点会”没有什么纲领纪律,从前的“劫富济贫”也逐渐发展为“内部分赃”。

  陈奇涵率众人“打入内部”,做“首领”们的思想工作。“他给人家讲:三点无共不成洪嘛!只有依靠共产党,才可能真正打富济贫。”

  如同奇迹,“三点会”这一绿林武装,被成功改造为赣南桥头秘密割据的重要革命武装力量。

  “无论什么时期、什么状况,父亲都是包容心特别强的,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兴国成了靠得住的革命阵地,后来朱毛红军从井冈山上下来,要转战到赣南闽西边界,在兴国进行的补给最充分,最得力。”

  后来,在人口只有23万的兴国,有8万青年参军作战,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在审阅“九大”代表的名单时发现没有陈奇涵的名字,立即亲笔批示:“陈奇涵同志似宜考虑。”在选举中央委员时,毛泽东又在会上多次介绍陈奇涵,称赞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曾任军事法院第一任院长

  对犯错误的人不能一棍子打死,自称为调和矛盾的“高级泥瓦匠”

  革命的每个关键点上,陈奇涵都留下过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曾踏上长征的漫漫征途,又在抗日战争中守卫延安北大门,在解放战争中勇战东北,立下赫赫战功。

  1947年,陈崇北出生在战火中的四野大本营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母亲的怀抱中随父亲回到江西老家。在1954年调往北京任解放军军事法院第一任院长之前,陈奇涵担任江西军区司令员,肩负着保卫江西、建设江西的重任。

  陈崇北已经不记得当年父亲是如何“剿匪”的。关于父亲的故事,大多是陈崇北在别处听来的。而众人谈起父亲时,最常用的词是“德高望重”。

  在陈崇北看来,“德高望重”,不仅是缘于父亲年纪稍长,更多是来自于父亲宽厚的性情和极具包容性的心怀。

  陈崇北记得,父亲常说这样一句话:敏于事,慎于言。“他常常教导我们做人要宽容,对犯错误的人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在原则路线面前,他一辈子坚持原则,不胆小,不怕事,特别耿直。”

  “文革”中,有造反派要陈奇涵写朱德的材料,他就用毛泽东评价朱德的两句话来回答:“气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一些受迫害的江西籍的老干部到北京找他,他都像平常一样热情接待,甚至顶住造反派的压力,让这些同志在家里“避难”。

  陈崇北指着家里的院子说,当年南京军区的政委杜平就是把书藏在这个院子里。“父亲也不怕受牵连,还自称为调和矛盾的‘高级泥瓦匠’。”

  “这一点对我们这些子女的影响也很大,大家都懂得做人要厚道,要懂得帮助人。”退休后,陈崇北担任兴国县经济发展顾问和江西黄埔同学会顾问,成立了陈奇涵助学助教基金,帮助家乡办小学,只是名字不再是“忧道”。

  跟着朱德养兰花

  身上有旧文人的“小讲究”:不喜电视,不喜商人

  在陈崇北看来,早年的办学之路与后来的从军生涯,都在父亲的生命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

  “他并不多管我们的学习,但是要求我们练字,念报纸,写字要好。”话语不多的父亲,在生活细节上的要求并不少,“他要求我们生活要简单朴素。平时手不能插兜,走路要摆起手来,不能叼烟。坐着的时候双手双脚要放平,不能搭着脚。”

  在陈崇北记忆里,父亲身上还是有些旧时文人的“小讲究”:不喜欢看电视节目,不喜欢人从事商业。最大的爱好,是养兰花。

  这一爱好完全是受老朋友朱德的影响。“朱老总拉着他养兰花,俩人还搭伴去庐山、井冈山采兰花。”

  陈崇北的客厅里,至今还挂着一副父亲亲手做的兰花标本,上面写着: “叶落花残叶虽无,心地芝兰有异香”。这是朱德当年送给陈奇涵的井冈兰,陈奇涵十分珍惜,花谢后将其制成标本。(赵薇)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