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大山不遮男儿志投身军旅为救国

时间:2009-02-03 17:41:24编辑:中国红故事

 

  红军之父,大元帅之尊。他和毛泽东从会师到激烈争论,终于形成“朱毛不可分”。

  ——题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元师朱德,1880年12月1日诞生在四川省议庞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这里位于嘉城江东,大山南麓,群山拱卫,林木葱茏,朱德就是在这大山的怀抱中度过他的童年、少年时代。

  朱家是客籍人,明末清初从广东韶关迁来四川,在琳琅山下落户到朱德这辈已是第六代了。出代务农,辛勤劳作,到头来仍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地。朱德出生时,一家三世同堂,十几口人靠租佃一丁姓地主的20亩薄田和押借来的几间破房安身度命,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朱德的母亲生了13个孩子,因为无力喂养,只有6男2女存活下来。朱德曾回忆说:“母亲整天忙着,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从没有功夫抱抱小孩子,我们都是从地里爬着长大了的,大了身体很强壮,能背能挑、还能种地。

  尽管生活窘困,朱家还是想靠省吃俭用培养出个读书人支撑门户,朱德6岁时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被送到朱姓家族自办的药铺坯私塾读书,取名朱代珍。不久,两个哥哥都因家里实在无力供养而回家种地,朱德因为年纪小,同时又因他已过继给无嗣的伯父,成为长子之后,格外受到全家的疼爱和器重,又继续念下去了。他学习认真、刻苦,成绩总比那地主子弟强,但却因为是穷孩子而常受到富家子弟的欺辱。他幼小的心中,也萌发了对人民间不公平的忿恨。

  朱德9岁那年,四川大旱,灾荒逼得许多农民背井离乡,气讨要饭。夏天,一股“吃大户”的风潮席卷到琳琅山下。朱德亲眼看到成百上千衣褴褛的灾民,呼喊着“吃大户罗!吃大户罗!”冲进地主家的大宅院,打开粮仓,拖走猪羊,大吃一顿。然后,大潮水般地涌出另一个地方,他又看到数百名官兵骑着马从大路驰过,去追赶、杀戳“吃大户”的饥民。

  由于灾荒,朱家的日子也更加难了。到了年底,地主“丁阎王”趁着荒年要提高俩租,朱家缴不上,大年除夕,地主的管家逼门而来,要朱家退田搬家。退田后,大家都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只好分成两家。初四那天,全家人冒着风雪离别,朱德的生父朱世林带着一家到陈家湾;朱德随着父母、祖父母和两位叔叔来到大湾。这一年的遭遇,使朱德受到更大的剌激,他后来回忆说:许多不平的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1911年初,朱德步步走出故乡的大山,来到成都,从成都乘船到叙府(今宜宾),再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艰苦跋涉了2个多月,于4月间到达去南省会昆明。经过一番曲折,他终于在11月用“朱德”的名字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后来回忆说:“我的志愿想做军人,而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它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

  要知从军事,是男儿本份,鼓起勇气向前进,壮哉中国民!朱德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讲武堂管理严格,生活紧张,每天6小时上课,2小时锻炼,朱德对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等普通学科有相当的基础,对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和兵器、战术、地形、筑城、野外演习等军事更有浓厚的兴趣,认真学习基本理念,刻苦行技能训练,各科成绩都很好,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由于他品学兼优,在丙班学习不到一年,就被选择到特别班学习。

  在讲武堂,朱德进一步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他冒着危险,偷偷阅读正在进步师生中流传的革命书刊,发《革命军》、《警世钟》、《昆报》、《南风报》等。入学半年后,他秘密加入了同盟会,献血宣誓,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奋斗。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