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符月雅:曾被遗忘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

时间:2014-02-17 20:07:58编辑:中国红故事

   

 

  世纪老人符月雅,近日被琼海市政府确认其红色娘子军战士的身份。

  红色娘子军———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号,震惊世界,影响几代中国人。

  多少年来,每每提及红色娘子军,世纪老人符月雅的内心总会波澜起伏,交织着两种情绪:骄傲,苦闷。身为堂堂正正的红色娘子军战士,由于种种原因,却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80年前那血与火的往事,只能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今年是红色娘子军连成立80周年、建党9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一则迟到了多年的好消息,让这位百岁老人无限欣慰:琼海市政府日前确认符月雅同志为红色娘子军战士的身份!

  爱唱红歌的娘子军战士

  满头银发纹丝不乱,说话始终面带微笑,口齿清楚思维清晰。眼前的符月雅阿婆,精神头很不错,哪里像一个百岁老人。在琼海市阳江镇阳江村的一户普通民居里,又有谁能想到,她就是曾经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红色娘子军战士。

  “谁是革命主力军,工农革命子弟兵,原来都是一家人。走南走北干革命,不怕流血与牺牲……”

  “好朋友,好朋友,我们都是好朋友。姐姐妹妹一起来,大家携着手,一步一步向前走……”

  听说阿婆会唱当年参加红色娘子军时的歌曲,在我们的请求下,阿婆笑了笑,便大大方方地唱了起来。刚从阳江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位置上退休的庞启江,长年研究红色娘子军史,他说:“阿婆除了会完整唱出3首革命歌曲外,还会背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嘱。在我多年接触和研究的红色娘子军战士中,她是唯一的一位。”

  “你听,她的歌词里夹着广东话、海南话,也有普通话。”庞启江说,1920年代,中共琼崖党组织受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许多领导人从内地来到琼崖,宣传发动广大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教唱红色歌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歌曲里掺杂天南地北的话,是合情合理的。”

  咿咿呀呀的歌声,苍老而沧桑。那节奏明快、斗志昂扬的旋律,分明让人看到了枪林弹雨,看到了娘子军连的姑娘们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一曲未了,阿婆的思绪飞出屋外,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1920年代初的乐会四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琼海市阳江镇),光明和自由成了进步青年的热切追求,进步思想在悄然传播。符月雅的家乡———乐会四区大同乡冬尾村(今天阳江镇龙山村),在全琼崖较早成立农村党组织大同党支部,秘密开展党的活动。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王文明等琼崖党组织领导人撤退到乐会四区宝墩村,召开群众大会,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同时开展军事斗争,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宝墩村紧邻龙山村,革命烈火在龙山周围一带熊熊燃烧。

  其时,符月雅正值少女时代。家乡出现的新思想,深刻影响了她革命人生观的树立,给她指明了今后的道路。

  此外,使得符月雅坚定走上革命道路的,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她的丈夫黎家德。早在幼年时,符月雅就受父母之命,与大她8岁的黎家德结下婚约。黎家德是个革命青年,先后参加了少年先锋队、赤卫队。1929年,他正式参加琼崖工农红军,次年在红军独立师第三团任排长。不幸的是,1931年秋,黎家德在母瑞山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就这样,受革命高潮和丈夫的影响,1931年2月,刚满20岁的符月雅参加红军,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打起仗来都不要命

  起初,符月雅参加的并非是红色娘子军连,而是在阳江镇文魁岭村红军医院当护士。这个农家改成的医院,条件非常简陋。在那个战事频仍的时期,伤病号多,护理工作量很大。但是她手脚勤快,工作认真负责,受到上级领导和病号的好评。

  符月雅的命运在1932年春有了改变。

  成立于1931年5月1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亦即后来大众所说的红色娘子军连,到1932年春时已是声威大震。那时,乐会四区形势急转直下,敌人重兵“围剿”,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被迫撤离乐会四区,转战琼东四区。

  “要求参军的妇女越来越多,加上形势变化,于是琼崖特委决定扩编特务连。”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介绍说,1932年春,特委决定将原女子军特务连从乐会四区调往琼东四区,保卫琼崖特委、苏维埃政府、红军独立师师部,归红一团建制;从中抽出第二排,招收进步女青年、红军女战士扩编为女子军第二连,归红三团建制,留在乐会四区。两个连共4个排140人。

  为了替丈夫报仇雪恨,1932年夏,表现突出的符月雅获得组织批准,正式加入女子军特务连,成为二连二排三班一名战士。根据当时局势,二连的任务是配合红三团拔除国民党九曲、中原、学道、上科等当地国民党民团炮楼,主要负责保卫乐会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巩固革命根据地。而落到符月雅身上的具体任务,是负责看守红军监狱,防止犯人越狱。

  “女子军特务连二连成立后的第一次激烈战斗,在文魁岭村一个名叫瘪头山的地方打响。”庞启江介绍说。当年7月,琼东县国民党当局纠集重兵,向乐会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所在地文魁岭进攻。由于情况危急,红三团主力避敌锋芒,保卫两大机关撤离。同时命令女子军特务连二连和部分红三团战士,阻击来犯之敌。

  刚刚组建不久的二连姑娘们个个奋勇杀敌。未曾料想受到强大阻击的敌人,见久攻不下瘪头山,最终悻悻地退兵回巢。符月雅记得很清楚,全连姐妹总共才70来人,平时每天训练都很刻苦,打起仗来都不要命,敌人被打退后,姐妹们高兴极了。

  更惨烈的战斗在两个月后打响。当年9月,敌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大肆进攻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为了打开战事局面,红二师一团、女子军特务连一连在师长王文宇的率领下,强渡万泉河,与红三团、女子军特务连二连会师。敌人岂能坐视不理?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红军一路损兵折将,红二师政委、参谋长相继牺牲。

  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深深刻在符月雅脑海里。她喃喃地告诉记者:“很久没饭吃,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用舌头舔一舔腌过的辣椒,肚子里才感觉有些东西。冷了、下雨了,只能拿树叶裹在身上。敌人经常搜山,白天晚上都没法睡觉……”

  面对极其残酷的环境,王文宇和乐会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负责人决定:解散女子军特务连。几天后的1933年1月,王文宇亦不幸被捕,几个月后英勇就义。

  娘子军身份恢复得偿夙愿

  “文革”期间,红卫兵在阳江街头批斗女子军特务连一连指导员王时香、二连指导员庞学莲时,符月雅忍不住大声说了一句:她们是娘子军,是革命的,不是叛徒、特务……

  后来,造反派到处搜查,处心积虑要抓她。被逼无奈,她只好逃离家乡,到昌江石碌铁矿亲戚家避难。此后,符月雅的独生女被分配到石碌铁矿子弟学校当教师。从此,符月雅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女儿退休迁居海口后,两人又在海口住了多年。直到2005年,由于环境、身体等原因,老人才回到阳江老家过晚年。

  1980年代,国家有关部委下发通知,要求妥善解决红军失散人员生活困难问题。然而,因为长年居住他乡,符月雅并不知道此事,上报名单中遗漏了她。1994年,符月雅正式向琼海市民政局申请为红军失散人员,同时提交原女子军特务连二连连长黄墩英、指导员庞学莲的证明材料。经过走访、调查,最终省民政厅批准符月雅为“红军失散人员”,并开始发放生活补助金。

  然而,符月雅红色娘子军的身份,多年都未能得以确认。琼海市民政局认为,2002年9月出版的《红色娘子军史》和2007年6月出版的《红色娘子军研究》两本权威著作里,都没有符月雅的名字,为慎重起见,不予认定其红色娘子军身份。

  今年8月,琼海市多个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多次讨论,最终确认符月雅的红色娘子军身份。今后,民政部门按照红色娘子军的待遇向其发放补助金。至此,健在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共有4位:王运梅、潘先英、卢业香、符月雅。

  多年夙愿一朝实现,极大宽慰了老人。如今,老人的晚年安逸闲适。虽和养子住在一起,却完全生活自理。她的房间很整洁,物件摆放有序。睡的是木板床,被子叠成长长的豆腐块。吃饭的碗筷收拾进厨柜,炒菜的铁锅用布遮盖。

  闲来无事时,老人常安静地坐在厅堂。碰到访客,或是小孩,她兴致来时,总会背上一段孙中山的政治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