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10-30 15:45:23编辑:中国红故事
1958年4月12日上午,几辆小汽车顺着药水弄的蛋格子路开到了永鑫五金制造厂门口,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了三个人,其中一个竟是大家天天在画像上见到的朱德副主席,“是朱副主席,朱副主席来了!”工人们嚷嚷开了,迅速的围拢了过来,朱副主席带着慈祥的笑容,与大家亲切握手。
工厂赵支书听见工人们的喊声赶了过来,引着朱副主席走到了穿孔机旁。“朱副主席,这位就是潘阿耀师傅。”朱副主席伸出了手,紧紧地握住了潘阿耀那沾着油污的手:“潘师傅,谢谢你!”
为什么朱副主席要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去访问这一家弄堂小厂呢,这家厂究竟是家什么样的厂,潘阿耀又是谁呢?
潘阿耀可是大名鼎鼎,1950年他在慎昌铜厂生产出了上海第一根无缝铜管。后来受组织委派到了永鑫五金制造厂,帮助永鑫厂搞生产。
可是刚到永鑫厂,潘阿耀就被泼了一大桶凉水。
工厂大门窄得只够推进一部老虎塌车。一间被熏得黑黑的大屋子就是唯一的生产车间了。食堂里放着一张乒乓台,就算是工人俱乐部了。尤其是那生产车间,更是简陋得不成样子。
一座矮矮的加热炉,一部老式的穿孔机,就是主要的生产机器了。这样的设备,跟当时的鞍山无缝钢管厂的情况真是天差地别,要生产无缝钢管,真叫人难以想象。
机器一开,就发出空隆空隆的缓慢又沉重的轰鸣声。一根烧红的钢锭塞进穿孔机,轰鸣声马上变得更慢了,就像是老牛拉破车,直喘气。足足过了一分多钟,血红的钢管才穿了出来。潘阿耀过去一看,这是什么“高级优质”的无缝钢管呀!扭来扭去,简直是一根油条!接着又穿了一根,眼子从半腰里打穿了。再穿一根,钢锭的头变得喇叭口那样大,就是穿不过去。工人们干得汗流浃背,才穿了十几根,废品倒不少。
潘阿耀看着这些报废了的钢管,真是心痛又着急。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生产经验,改进了生产钢锭的轧辊的角度,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能力。但要生产出优质无缝钢管谈何容易。潘阿耀在支书的支持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参照了当时国外最新的无缝钢管资料,带领工人们搞技术革新,没日没夜的,反复试验,始终无法解决穿孔机顶头无法耐受一千二百度的高温,受热变形损坏的问题。
上级公司请来的北京钢铁学院的教授看了厂里简陋的设备,推敲再三,说道:“就算翻遍所有的资料,也找不到有用这样的设备去生产无缝钢管的。你们找的资料,这里都不适合,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当前科学水平能达到的性能最硬的合金钢来做顶头。”但是经过反复试验,还是行不通。
怎么办?很多工人灰了心,泻了气。也有一些人提出::“干脆向鞍钢一样造大厂房,买现代设备,另起炉灶。”这怎么可能?潘阿耀听到这些丧气话,真是又气又急。“我们国家不是阔老板,什么事都要白手起家。人家说这种厂造不出无缝钢管,我们偏偏要造出来。这就叫工人阶级呀!再说,这些机器虽然破破烂烂的,可到底是钱买来的,你们就忍心把它们朝垃圾堆里扔吗?”
一连好多天,潘阿耀茶不思,饭不想,一头扎进了车间里。
一天晚上,潘阿耀好不容易回一趟家,老伴盛一碗饭,他吃一碗,又给他一碗,再吃一碗。吃着吃着,突然,扔下饭碗,“我回厂里”,一溜烟的跑下楼去。“带上换洗衣服……”等老伴追出去已看不到人影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潘阿耀看到家里煤炉上的一铜壶水已经烧开,不断冒着蒸汽。脑子里灵光一闪,为什么铜壶长时间的被火烤着就不变形?因为壶中有水。那么,穿孔机上的顶杆顶头如果能通上水,不就同样能耐热不变形了吗?
“起来,起来,我想出办法了!”潘阿耀一路跑到了工厂宿舍,把同班的工人们都叫了起来。大家一听有办法了,都一骨碌的从床上跳下来,披上衣服,就朝车间赶。宿舍的木楼梯一下子遭受了最大的灾难,那么多人的脚步,使它颤动不止。
寂静的车间,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大家按照潘阿耀的设想,用耐热钢做顶头,通上水,造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水循环冷却热穿孔顶头”,使生产热穿孔钢管坯的关键问题得到全部解决,为发展冷拔无缝钢管生产铺平了道路。
中国工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质量超过了当时英国雷诺专业厂的同类产品。当年永鑫厂就生产了管坯4000吨。
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到永鑫厂视察。周总理更是夸永鑫厂是“草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冶金部黑色冶金设计院也派出技术人员到永鑫厂取经,用这家弄堂小厂的设备作为生产模型,设计了“76机组”无缝钢管生产线,在全国推广了几十套,使我国的无缝钢管生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上一篇:挑夫
下一篇:桃树沟里的抗日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