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抢险救灾英雄谱:我们见证了伟大的舟曲抢险救灾精神

时间:2010-12-06 09:09:15编辑:中国红故事

 8月8日凌晨,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甘肃日报社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新闻报道机制,紧急安排部署新闻报道工作。8时30分,带着焦急不安的心情,我和其他十多名记者一起,踏上了前往舟曲的路。

  尽管路上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到达灾区后,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们惊呆了那些被冲撞扭曲的楼房,那些散落在泥石流中的衣服、鞋子,那些浸泡在堰塞湖中的商店,还有那些撕心裂肺的寻找亲人的哭喊声……在泥石流废墟下,1000多人的生命时钟顷刻间停止了!尚蕊丽,一个16岁的小姑娘,我们见到她时,本应明亮的双眸失去了光彩,年轻的脸庞没有了朝气。一夜之间,她的16位亲人全部遇难;一夜之间,她的温暖幸福荡然无存。在舟曲,在这场灾难中,还有许多的小蕊丽……在泥石流埋没的地方,到处可见挖掘亲人遗体的人们,一个个悲惨的场面,一声声痛苦的哀号,似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尖刀,时时刺痛着我们的心。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从未有过的沉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快去采访,快把灾情报道出去,尽最大可能争取最快的救援!

  报社前方报道组立即做出部署,记者兵分多路,对救援部队进行一对一的跟踪守候。无论是在波涛暗涌的堰塞湖,还是在齐膝深的泥石流废墟上,哪里有救援力量,哪里就有我们媒体记者的身影。

  不抛弃、不放弃,是所有人共同的信念。顽强的生命守候,往往伴随着奇迹的发生。8月10日早上6时,在舟曲邮电大楼前的废墟下发现了生命迹象。那时那刻,我们的心和救援人员、被困者家属的心一样被纠结着、撕咬着。到上午11时,被困60小时的刘马姓代终于被成功救出。我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全程记录了这一奇迹,并在第一时间通过每日甘肃网将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发向全国……

  在灾区采访,需要责任,更需要内心的力量。如果说是生命在催促我们采访的步伐,更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在坚定我们采访的信心。在灾区的日日夜夜,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常常让我们不禁动容:灾难发生时,14岁的男孩张新建,和妈妈一起被埋在了泥石流下。当温家宝总理喊话安慰他时,他反过来安慰总理:“总理,您放心,我能挺住!”而在救援者面前,他又说:“叔叔,先救我妈妈!”为了支撑着母亲活下去,他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得救了,小男孩却永远地离开了。

  大灾中总会有大爱让我们禁不住泪流满面,在悲痛与哭泣中,在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与悼念中,我们被一个14岁少年的大爱精神所震撼。还有武警副中队长王伟,他从废墟中救出了23名群众,怀孕的妻子却被泥石流冲走了。那个妻子最后的求救电话和母亲为小孙子做的十六双小布鞋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这些催人泪下的事迹经过我们采访见报后,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读者和网友。他们说,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爱与感动,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巨大沉痛的灾难来临时,我们不屈;艰苦卓绝的抢险开始时,我们不惧。共克时艰、矢志不渝这就是伟大的舟曲抢险救灾精神!

  作为记者,我们深切地感到,一定要用手中的笔、手中的镜头,弘扬这种伟大的抢险救灾精神,传递更多的爱与力量,给灾区人民以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我们全然忘记了当天有没有吃饭,几乎忽视了身体的种种不适,根本没有了时间概念。每一个记者都像上紧了的发条,丝毫不敢松懈。

  泥石流废墟上到处是淤泥和水坑,有时一脚踩到泥里,整个小腿都会陷进去,大家只能穿着湿鞋、湿裤子继续采访。没有电,我们就点着蜡烛,甚至靠着手机屏幕微弱的光线撰写稿件;没有饭,我们就靠自带的方便面、大饼充饥,有的同志一整天都难喝上一口水;没有床,我们就坐在车上打盹,铺张报纸睡在地板上。

  从8月11日起,舟曲连续降雨,前线指挥部新闻中心每天都在播报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的预警,不停地统计人数和住宿地点。记者们自觉轮流值班,晚上只能睡二三个小时,第二天就又奔赴现场采访。那些日子,有的记者身上长了痱子,有的被晒脱了皮,有的拉肚子,有的脚底磨出了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

  8月11日晚8时左右,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此时,我们得到废墟上有生命迹象的消息,我和记者伏润之立即出发。由于天黑,根本看不见路面,我们凭着感觉走在泥泞的废墟上,一不小心,陷进了一个大水坑,浑身湿透的我们继续采访。回来发稿时,已经成了两个泥人。

  采访白龙江堰塞体爆破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但把最新的爆破进展报道出去是读者的需要,更是记者的责任。一天,我和记者马国顺刚到现场,就被警戒人员拦住,说这里很危险,马上要爆破了!但凭着新闻记者的敏感,我们不想就此放弃。就在我们刚刚通过大桥时,身后传来一声巨响,江水被炸起二三十米高的水柱。我被震得一抖,立即端起相机,不失时机地记录下了爆破瞬间。

  在40多名前线记者克服各种困难进行采访的同时,报社强大的后方也展开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报社行政、后勤、技术、印刷、发行、广告、网站、子报等各种力量迅速集结、主动工作,形成了抗洪抢险报道的坚强合力。

  从灾后第一天开始,《甘肃日报》就推出了“舟曲泥石流之殇”特刊,仅一个月时间就推出特刊68期,累计发稿件916篇、图片428幅,形成了报道规模,产生了强势宣传效果,发挥了党报在特殊时期的重要作用。从8月10日起,报社每天增印500份《甘肃日报》送往舟曲。连续一个月,车队的师傅们每天沿着崎岖的山路往返800多公里往灾区送报纸,车进不了县城,他们就用肩扛着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使灾区群众和抢险救灾人员能及时看到当天的报纸,了解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知道省委、省政府的举措,感受来自全国人民的关心……当人们手里捧着《甘肃日报》津津有味阅读的时候,当读者夸赞《甘肃日报》的时候,作为一线记者,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新闻工作者搭起的这座桥梁使灾区群众感受到了自己并不孤独,因为祖国和灾区人民在一起!

  灾难是不幸的,而作为一名记者,作为一个媒体,我们却是幸运的。因为灾难历练了我们,更让我们深深懂得了责任的分量和含义。

  (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