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六旬老人花光积蓄 耗时五年为村民修1公里公路

时间:2014-07-17 20:30:50编辑:中国红故事

   永川区板桥镇欧家坝村堰塘坎,是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沿着庄稼地却有一条长约1公里、宽3米多的道路,村民出门走人户、到镇上去卖菜,都要经过这条路,还能搭上小巴去其它乡镇。“老李帮我们修了这条路,一个人做好事,方便了大家,确实是个大好人!”说这话时,村民倪忠学提高了嗓门。

  倪忠学说的老李就是堰塘坎的村民小组长李世学,今年63岁了。李世学花光了所有积蓄,自己肩挑背扛,用5年时间修通了这条路。李世学被当地人称赞为“当代愚公”,并入选中国好人。

  独身老人想为村里修路

  李世学是土生土长的堰塘坎人,因为家里穷,李世学这辈子都没能结婚。以前,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出门要吃不少苦头。

  说起以前没有路的情形,村民都记忆深刻。“以前就是一条泥巴小路,下雨就是一身泥水。路滑、烂路多,很多地方还要手脚并用爬田坎,一公里要走一个多小时。”49岁的村民潘光会说,地里种的菜没人背去卖,吃不完只能烂在地里。

  李世学有一个朴实的愿望:给村民修条路,让大家能坐车到镇上。村里的男娃儿能娶上媳妇。村民生了病也能很快到医院治疗。

  “一个全靠下力和养猪生活的老人,能把路修成?”起初,村民不相信李世学。一说到占地和出钱,大家都沉默了。

  “我没想那么多,我觉得只要一手一脚地做,总能修好。”李世学有些犟,2006年的一天,他扛起锄头开工了,这一修就是5年。

  为凑钱,每年喂6头猪

  在李世学的土房外,坐在院坝就能看到这条路。

  这条路那么长,啷个修的哟?有人问李世学。他听后嘿嘿一笑,说“我有二锤”。李世学说,他拿不出多少钱,就自己去山里背石头,背到路边一锤一锤的碎成小石子,然后用来铺路。

  到后来,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李世学也没犯愁,说一句“大不了,卖猪儿”。李世学每年喂6头猪,到出栏的时候,就杀猪儿卖肉给乡亲,自己几乎舍不得吃。

  原来的泥巴路要扩宽,要截弯取直,就要占熟地。李世学尽量占自己的地,若必须占别人家的地,他就用自己的地与别人换。自己的地用光了,他就说服哥哥嫂嫂让点出来。慢慢地,村民被李世学感动了,也开始为修路出力。

  2011年,这条路终于修好了,泥巴路变成了3米多宽的泥结石路,一头连接永川板桥镇欧家坝村,另一头连着铜梁西河镇。尽管不是标准的村道,但村民们已经很满足了。

  为护路,他还住土房

  欧家坝村,很多青壮年打工回来,在村里修了小楼。但李世学一直住在垒土房里,只有两间屋,厨房和堂屋合用一间、卧室一间。土墙裂了口,房里也没什么家具,一叠奖状摆放在堂屋正中间,这些就是李世学的宝贝。

  公路修好了,李世学却没有闲下来。路上哪里被车碾出了坑,他就找来石子铺在上面。为了养路,李世学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种的谷子够吃,还有低保,不错了。”李世学黝黑的脸上总挂着笑。

  “他从来不买穿的,衣服都是别人拼给他的。”村民刘印菊说。

  老人还有一个心愿:“如果能变成水泥路就好了!”

  永川区交通局人士介绍,这条路属于院落道路,已经拨付了养护补贴,但没有纳入村道规划,目前永川和铜梁两地正在协商,铺水泥路的事已提上日程。

  身边好人大家谈>

  道德模范是城市发展的标杆和灯塔,是鼓舞和带动广大市民投身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永川区开展了“礼仪棠城·文明永川”活动,涌现出了大批先进典型。

  ——永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胡波

  在板桥镇,评议出的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等,让社会风气不断改善,村民道德素养提高,仅板桥镇就出了余明芳、李世学两位“中国好人”。

  ——永川区板桥镇党委书记张小梅

  李世学义务为村民修路、养路,把一辈子积攒下来养老的钱全部用在了修路上,不为名、不为利,是实实在在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

  ——永川区板桥镇欧家坝村村委会主任唐嗣凤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