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边疆地区如何打造文化“桥头堡”

时间:2011-12-14 17:47:05编辑:中国红故事

“全国部分地市宣传部长文化改革发展评论”之八:

边疆地区如何打造文化“桥头堡”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 段金华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外文化则承担了国际交往的历史使命。边疆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具有地缘、族缘、文缘等优势,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边疆地区打造文化“桥头堡”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经贸活动助推文化“桥头堡”。有了经贸活动,文化活动才有内容,有了文化活动,经贸活动才有平台。在边疆地区,经贸工作和文化工作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进一步完善对外合作联络机制。充分发挥“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艺术节”、口岸联席会等机制的作用,推进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互派艺术团体开展文化交流。以文化为基础,以大通道促进大流通,以大流通促进大发展,使“经济桥头堡”和“文化桥头堡”相互促进,同结硕果。

二是让文化为旅游发展增添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在相互促进中才能推动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 “国际旅游圈”。以边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向全国和世界广为宣传边疆的文化、经济资源。

三是用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胞波”情谊。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可以通过互派教师、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等方式,开展密切的教育文化合作与交流,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搭建文化平台。加大汉语国际化推广工作力度;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合留学生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加大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适应周边国家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缓解人才制约瓶颈,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建设“桥头堡”主阵地提供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四是依托媒体宣传,让边疆不再遥远。抓好“桥头堡”建设,媒体要先行,要加强网站建设,用现代高科技抢占数字化和网络化文化传播制高点。要不断努力学习和掌握与外国媒体交际、交流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技巧,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增进了解、消除误解、澄清曲解。定期组织开展国际主流媒体边疆行,建立往来密切的对外新闻传播交流机制,多形式、多角度、多领域、多层面地宣传边疆地区,客观介绍边疆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遗产,以及对外开放政策、步骤、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借助与周边国家建交周年纪念之机,开展官方和民间的交流活动,大力宣传我国的周边睦邻友好政策,让周边国家更多的人民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只会给邻国带来福祉,中国的繁荣兴旺只会惠及周边人民,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西双版纳州文化改革发展亮点:打造文化“桥头堡 ”

西双版纳州紧紧抓住参与和举办中、老、缅、泰、柬、越“六国艺术节”的有利契机,着力将“六国艺术节”打造为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及南亚国家沟通交流的特色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节。“十一五”期间,成功举办了两届“六国艺术节”,组团参加了三届“六国艺术节”。

组织创编了傣族情景剧《水、水、水》、《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等一批大型反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风俗和各民族文化的文艺精品,作为参加各国文艺演出的节目。积极组团参与周边国家举行的各类文体活动,出访参加了老挝“木棉花艺术节”,印度“印度文化旅游节”,越南“越南边境贸易交流会”、泰国“四国艺术节”。

以帮助周边国家培养汉语人才为渠道,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碧差汶府、南邦国际技术大学、王子大学,老挝丰沙里省、南塔省、乌多姆赛省、朗勃拉邦省,缅甸仰光大学、第四特区等政府和学校开展交流与合作,互派教师授课、学生学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为周边国家培养了大批汉语人才。

以发行汉语教材输出为载体,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毗邻的老挝、缅甸和泰国等国家,都很重视汉语教育,许多华人华侨还自筹资金开办了华文学校。针对周边国家开展汉语教学实际,西双版纳新华书店与各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向老挝、缅甸和泰国推广发行中国版中小学教材,并不断增加供应教材的数量和范围,2011年向老挝、缅甸和泰国的20所中小学校11609名学生发行88157册中国版中小学教材。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