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向毛泽东学习战略布局

时间:2022-12-22 15:30:55编辑:郝敬东

原标题:向毛泽东学习战略布局

  编者按

  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高瞻远瞩,把握大势,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与国内外一个个强敌斗争实践中,创造性地形成发展了筹划指导战略布局的一系列科学方法,丰富了我们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今天,研究学习毛泽东战略布局的思想方法,对于创新军事战略指导,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把控战略全局平衡,抓住关键枢纽用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要有战略布局,就会有全局和局部。毛泽东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同时他还强调,关注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

  保持战略全局的平衡协调。全局的利益,是根本利益。筹划指导战略布局,最重要的就是关照好全局。在战略布局上,毛泽东强调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毛泽东着眼全国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从全国战场的整体性、关联性出发,照顾各方面各阶段,掌控全国战场,使各个战区相互配合。同时,注意把握战争节奏,使各战役环环相扣,始终朝着预想方向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布局,为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战略态势。

  扭住关系全局的重要关节。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那些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即成为全局的重要关节。抓住重要关节精准发力,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满盘活”的效果。毛泽东指出:“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围绕攻克锦州进行兵力部署,强调只要攻克了锦州,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抓住锦州这一事关战役全局的关节进行战略布局,才形成了对东北守敌的“关门打狗”之势,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

  面对未来战争,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从政治高度思考战略布局问题,统筹好各领域各方向,特别是随着国家利益拓展,需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前移指导重心,着力弥补海外行动和保障能力差距,形成内外兼顾的有利态势。

  战略保持相对稳定,策略适时灵活调整

  毛泽东强调:在战役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现实的指导原则。在战略方针上,不规则无定向是不许可的,应有明确的方向与地区,此举体现了战略布局相对稳定和策略执行灵活机动的辩证统一。

  战略布局相对稳定。战略是对军事力量运用和建设全局的筹划指导。只要总的战略形势和目标任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战略就需要保持基本稳定,战略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战略布局的相对稳定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反“围剿”中制定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规定战略布局在根据地范围内,这一空间范围是稳定的、不变的。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又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规定我军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工作是创建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这一时间范围也是明确的、稳定的。

  策略执行灵活机动。战略布局需要保持相对稳定,而在策略执行上则需要灵活机动。淮海战役中,在战役计划已定、部队按预定方案准备发起攻击时,毛泽东电示指挥员: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行事,不要事事请示。我军在革命战争中武器装备等长期处于劣势,决定了战略布局的大方向须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用力,但我军在小方向上、战役战术上、局部上的具体策略执行都是灵活的,强调更好地发挥一线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毛泽东强调:“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

  今天,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进。在保持战略布局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我们要着眼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把握新时代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调整优化军事力量体系,以应对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现实威胁和长远挑战。

  主动抢占先机,韬光蓄势待机

  把握时机是战略布局的前提。毛泽东强调,时机出现,应“当机决策,立付实行”,不可丧失时机;时机不到,“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科学预见,主动抢占先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预见对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毛泽东指出:“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势。”他又说:“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抗战胜利后,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的指示,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敌我力量对比,及时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各任务部队接到赶赴东北的紧急命令后,迅速调整部署,控制和发展东北,形成了有利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态势。

  长远筹划,韬光蓄势待机。善战者,求之于势。时机不到,应积蓄力量,在敌不经意间发展成势。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采取“速战速决”方针,毛泽东根据中日两国优势、劣势,以及双方实力的变化趋势,提出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布局是可行和正确的。可见,待机蓄势是以退为进,目的是换取发展时间,扩大回旋空间,不断壮大自己。这正是毛泽东强调的“部署应远看一步”。

  当今世界,太空、网络等新型领域面临的安全威胁正日益显现,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须注重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同时,要着眼长远态势塑造,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方向,区分轻重缓急,有规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地构建新型战略布局。

  聚力主要方向,关照兼顾其他方向

  战略布局应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同时关照其他方向,使其相互配合、策应。毛泽东强调,集中主力于一个方向,其他方向剩下了钳制力量,自然不免使土地受到损失。然而这是暂时的局部的损失,其代价是突击方向取得了胜利。突击方向胜利了,钳制方向的损失就可以恢复了。

  集中力量于主要方向。合则力聚,分则力散。集中运用各种形态的优势作战力量,可以达成对敌力量的有利态势。解放战争第二年,国民党军深陷山东、陕北等地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毛泽东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兵团挺进豫西、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三路大军集中于中原方向,形成了“品”字形阵势。这一战略展开,使鄂豫陕与豫皖苏两解放区连成一片,实现了挺进中原的战略意图,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这正是毛泽东强调的“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

  关照和兼顾其他方向。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在战略布局中,其他方向也是重要方向,对主要方向起辅助、配合作用,应当予以重视。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地区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毛泽东指示中原军区除部分兵力坚持原地区游击战外,其余部队立即突围。这一战略布局,不仅粉碎了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而且在战略上牵制了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对于这一布局,毛泽东曾指出,钳制了蒋介石正规军三十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

  当前,我国安全面临的突发性、联动性、多变性威胁增强。制胜未来需要我们把握方向、统筹全局,紧紧抓住军事斗争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保战略全局稳定,并充分发挥好各方向之间相互配合、策应的作用,营造于我有利的战略态势。

  综上所述,成功的战略布局能够形成一种有利的战略态势,这种态势虽然本身不能产生直接战果,但只要继之作战,就一定可以获得有利的结果。因此,研究学习毛泽东战略布局思想和实践,掌握蕴含其中的规律,对于今天加强军事力量常态化多样化运用、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