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周恩来基础教育思想简论

时间:2013-11-05 20:40:04编辑:中国红故事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长期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十分关心和重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对此有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和主张。今天重温他关于基础 教育方面的思想和主张,对于我们当前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恩来一贯重视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早在建国前夕,他在向教育工作者阐 明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时就指出:“要发展人民大众的教育,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 务。”[(1)]他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分析指出“教育要大众化,首先要办好中小学教育”[(2)]。建国 以后,周恩来又多次指出,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基础,“它的任务是教育新后代,使之成为新中国健 全的公民”[(3)],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改善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有直接关系 。同时,中小学教育又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奠基性教育,如果没有发达的、健全的中小学 教育,就不能把人才的培养置于坚实的基础之上,各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质量、数量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他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眼光向下,从大学看到中学、小学”[(4)]。他还经常告诫各级领导和教育 部门,不能“大大、小小”,即只重视大学教育而忽视中小学教育。他说:“高等教育很重要,不能削弱,质 量也要提高,但数量毕竟是很小的;中小学教育数量很大,关系也很大,决不能忽视。”[(5)]从表面上 看,人才是从大学、中专里培养出来的,其实,打基础的工作是从小学、中学教育开始的。忽视中小学教育, 实质上是削弱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基础,等于自己挖自己的墙脚。邓小平同志发展了周恩来同志的这一 思想,把办好基础教育提高到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高度,强调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 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 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6)]当 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把教育的发展看作是经济持续发展 的坚强后盾,对于基础教育这个最富有未来性和普遍持久有效性的教育部分,人们感到更应大力加强。因为无 论是高一级学校新生的质量,还是社会劳动力的质量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都与基础教育质量密切相关。 对于如何办好我国的基础教育,周恩来也作出过许多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论述和指示,归纳起来有以下 几个方面。  
    其一,基础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办学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关于整顿和改进 小学教育的指示》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原则,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办学。他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我 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来办小学教育;如果要求全国小学整齐划一,那是做不 到的。”[(7)]他明确指出:“今后应首先着重办好城市小学,工矿区小学,乡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 ”[(8)]他还根据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决定了我们在农村不可能都办正规 小学的实际情况,指出:“在农村则除办集中的正规小学之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如半日班、早 学、夜校之类。”[(9)]这类学校对提高当时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曾起过重要作用,并且为我国的中 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输送了不少学生。当前,全国普及义务教育还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牧区和老、 少、边、穷地区难度就更大,要完成这个任务,只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地的不同条件,分期分批地 实现。如果不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教育基础等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 制订本地区的实施计划,而象近年来有些地区那样,不顾一切地盲目追求普及率、追求发展速度,只求数量不 重质量,就可能导致“普及”不久就要再度扫盲的不良后果。这样,就会延缓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    其二,基础教育必须与其它各种教育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衔接。周恩来认为,不能把基础教育同其它各种 教育割裂开来,必须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衔接。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建国初期,国家急需大量的建设人才,因而当时的高等学校和中 等专业学校都扩大了招生,中小学校的升学率普遍提高,这就使人们产生了错觉,以为只要上学都能接受高等 教育。针对这一情况,周恩来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扩大招生“是暂时的和不正常的,经国家的妥善 安排以后,它将逐渐地转入正常状况”,今后“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都将根据计划少招一些学生”[(1 0)],使得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都能协调发展,做到既要使高等教育有所发展,保证国家每年能培养出大量 人才,又要使基础教育有所发展,逐步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并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周恩来 强调从全局出发,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来协调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出现的急躁情绪、 纷纷升格,以及盲目发展,必然影响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难以实现基础教育的教育目的。  
    第二,加强基础教育与就业教育间的衔接。周恩来一贯主张基础教育不仅要解决好升学的问题,而且更要 解决好就业即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问题。他指出,“今后,一方面每年又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学、初中、高中的 毕业生升学;另一方面,每年又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生投入生产劳动,这才能使我国有文 化的体力劳动者日益增加”,[(11)]“我们的中小学生毕业后除了一小部分升学以外,多数都应该参加 工农业生产”[(12)]。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和劳动习惯,使其毕 业后能顺利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各级人民政府和全体中小学教师都应在人民群众和中小学生中进行此 项宣传教育工作”[(13)]。周恩来的这一思想,已经在我国当前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流 教育的教改实践中得到体现,在基础教育的适当阶段,把学文化与学技术结合起来,以便一方面为准备升学的 学生打好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为不能升学的学生做好就业的技能和心理上的准备。  
    第三,重视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投资。周恩来历来认为“学校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 ”。[(14)]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言行、水平和教学质量,无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思想品德、能力 、知识,还是行为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要重视和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必须提高中小学的师资 质量,这是办好中小学教育的决定因素。从当时实际出发,他提出“凡具有初级师范学校毕业程度以上的教师 应着重学习政治与业务。凡不到初师毕业程度的教师,主要补习初师的课业,提高到初师毕业的水平”[(1 5)]。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培训的具体形式,如“抽调有高小程度的教师到初师去学习;设立教师业余进修 学校及函授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在职进修”,[(16)]以及“选调初中教师、小学教师予以短期训练培养 成为高中和初中教师等等”[(17)]。其次,“要切实关心小学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18) ]。在政治上,他要求“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应认识小学教师是新后代的培养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应尊重他们,以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任何歧视和排斥小学教师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 ”[(19)]。在物质上,要保证小学教师一定的工资收入,“使他们所得工资的多少同他们对于国家所作 的贡献大小相适应”[(20)]。而且要根据少数教师的特殊情况给予适当的照顾,“对依靠工资为生而没 有其他收入的多子女的、有特殊困难的教师,必须酌予补助”。[(21)]此外,“对编余教师,应本着积 极负责的精神,作妥善安置,在未安置前,仍应继续原薪,不得弃置不顾“[(22)]。这对鼓励广大中小 学教师献身基础教育事业,使当时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办好基础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经费问题。尽管五六十年代国家财政紧张,周恩来一直重视对中 小学的教育投资。早在1951年8月,他就明确指出:“要各大行政区、各省市在地方经费中拨出一定数目 的教育经费,尤其是小学教育经费。”[(23)]其后,他在《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对于 如何增加基础教育投资作了详细的论述:“小学教育经费自1954年1月1日起,各地应按小学的行政领导 关系分别列入各级预算,城市公立小学校舍的修缮、修建费及设备费,都由各该市、县政府预算开支。乡村公 立小学校舍的修缮、修建费及设备费,由各该县人民政府统筹解决,如有不足,得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筹款备 料,或采取群众献工献料等办法加以解决,各县在土地改革中如留有机动土地,在可能条件下,应划出一部分 作为学田,由县掌握,以弥补小学经费之不足。”[(24)]但是,由于财力所限,国家还没有力量把全部 中小学都包下来,对此,周恩来指出:“小学经费应该逐年增加一些,不增加不行,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增加很 多,要计算一下每年增加多少,以上这些都要通盘筹划一下。”[(25)]并且主张中小学主要由地方办理 ,“有一部分还要民办”,“办民办小学要有个规章,要经县政府批准,并向省政府备案。”[(26)]周 恩来的这些思想,在《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等法律和文件 中得到了落实。这是周恩来当年的教育主张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 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投资仍偏小,甚至不及一些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教 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仍然有待改善;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随意挪用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而造成大量中 小学教师严重流失现象仍屡有发生。今天重新学习和深刻领会周恩来同志的上述思想,对于今后更好地贯彻执 行中央关于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各项决定,切实改革目前基础教育发展中那些不尽人意的方面,都将是一个有 力的推动。  
    注:  
    (1)(2)(3)(4)(5)(7)(8)(9)(10)(11)(12)(13)(14)(1 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周恩来教育文选》,第3、3、853、225、86、86、86、154、154、155、86、15 3、88、88、94、90、90、119、90、89、30、91、226、7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12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责任编辑 李月章)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