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综述

时间:2009-08-31 11:07:53编辑:中国红故事

 

  “大步走,到人民群众中去”

  ——“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综述

  新华网北京8月30日电,末伏的赣鄱大地,高温难耐。

  8月21日至27日,来自18家中央新闻单位的百名编辑记者,前往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的江西老区,上井冈、奔瑞金、走兴国、下赣州,与老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如饥似渴地汲取老区精神,使心灵受到震撼、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得到洗礼……

  “忘记群众就失去了我们的根”

  82年前,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78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苏区抗击国民党军队第三次“围剿”的隆隆炮声中宣告创立。

  同一天,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新闻机构--红色中华通讯社的新闻采编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以“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广播)”为呼号,以第一条电讯向世界播发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大树参天植自根基,江河万里流有源头。’江西老区是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根基,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起源地。关心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斗争取得胜利的法宝。”在“井冈山精神”报告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杨这样记着笔记。

  在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里,前辈们在中央苏区人民的支持下建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出版了《红色中华报》,印刷了大量马列主义书刊,并冒着牺牲的危险将革命书刊发行到全国各地。他们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骄傲地坚信自己的革命理想终会实现。

  “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每一个革命参观点都是一部坚定理想和信念的活教材。”《解放军报》记者邹维荣说。

  井冈山上的红军挑粮小道,从山脚到黄洋界山顶,全长4.8公里,崎岖、陡峭、狭窄。

  编辑记者们穿上红军服,戴上八角帽,扣上腰带,系上绑腿,追寻当年红军挑粮的足迹。山间高温潮湿、蚊虫叮咬不断,攀爬更加艰难,大家手举红旗,互相鼓励,咬牙坚持,登上山顶。全程扛着10多公斤重摄像机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汪晓霖感慨地说:“重走红军挑粮小道,真正感受到先辈们创业的艰辛。”

  于都红军长征第一渡口,是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出发点。1934年10月,由瑞金转移来的中央红军8.6万人集结完毕后,就是在这里分头渡河,开始长征。

  听着阵阵唢呐声,伴着乡亲们《十送红军》的歌声,《中国日报》记者张峰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乡亲们送别的,不仅是红军将士,更是他们的亲人。这些人民子弟兵默默地牺牲,有些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丝毫掩盖不了他们的伟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死得光荣!”

  在井冈山、在瑞金、在兴国,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们向革命英烈纪念碑一次次集体鞠躬,深切缅怀为人民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不朽功勋的民族英雄!

  《光明日报》国内部主任韩秀琪说:“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深入江西老区,是为了在人民群众中体验和传承革命精神,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忘记广大人民群众就失去了我们的根。”

  “从老区人民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

  农村、林场、车间、医院、社区、矿井、派出所……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们分成10个组,与农民下田劳动,和林业工人扑山火,帮助社区民警巡逻,到300米井下学习采矿,走进廉租房与群众促膝而谈……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8月24日,第5组来到赣州市犹江林场体验生活。21时30分,场部的气氛有些异常,很多职工身着迷彩服,扛着扑火工具正在集合。一问才知道刚刚接到火警。再三要求下,编辑记者们被批准随队参加扑火战斗。雷击引起的山火发生在离场部20多公里的地方。一处民房和大型变压器以及一个易爆品仓库处在危险之中。红军烈士的后代--林场副场长陈乐林奋不顾身冲锋在第一线。编辑记者和林场职工一同努力,群众的房屋保住了,变压器安然无恙,易爆品被安全转移。

  在赣州市崇义县淘锡坑钨矿,十几位编辑记者走进漫水的钨矿巷道。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里走,泥水溅到腿和衣服上,不一会儿大家浑身上下全湿透了。来到矿井作业面。采矿的机器隆隆作响,矿石磕碰中溅起的粉末四处飞扬。《中国青年报》记者文静说:“这里常年见不到阳光,又湿又热。如果没有亲自体验,真感受不到老区矿工们的艰辛。”

  暮色将至,炊烟升起。坐在红军后代邱前里家的院子里,蹲点调研的《新华每日电讯》编辑张玉亮与男主人亲切交流着。“兴国县是全国著名的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红军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老区人民。”33岁的邱前里说,“我15年前到福建打工时没有住处,晚上就睡在大桥下。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精神,现在成了家居超市的老板。”

  如今的井冈山、瑞金等江西革命老区,已经发展为新兴的红色旅游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县。江西人民身上具有的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意识,使老区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看到这些,《经济日报》总编室副主任陈小力说:“我们应当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从老区人民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热切讴歌他们的火热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知要做什么样的新闻”

  “深刻懂得了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是这次活动的重大收获。”《人民日报》记者刘裕国说,“作为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更要注重深入一线做调查研究。”

  这次参加江西老区行活动的编辑记者年龄最大的59岁,不少人上过山、下过乡,吃过苦、受过累,绝大多数同志长年在采编一线从事新闻报道。新华社摄影部资深编辑董跃武说:“一天不深入到生活中去,你就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与老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贴近式体验,使我对如何做新闻、怎样做新闻,有了新的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调查工作》一文中,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经济日报》记者廉丹对此感同身受:“作为新闻人,这一科学论断将指导我们一生。正确的调查研究,只有到基层、到一线,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老区群众那种特有的朴实语言,是我们在电脑前、在办公室里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来的。”

  “八角楼的微弱灯光里,透射出的是一种从实际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入手、敢闯新路的精神,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工作作风。”《农民日报》记者李海涛说,“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八个字中看到的是光明、读出的是希望、感受到的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对中国未来的坚定信心。”

  一周的红色行程让本次活动总领队、中宣部副秘书长魏地春心情难以平静:“尽管这次江西老区行只有短短几天,却让大家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通过用心感悟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增强了做好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新闻工作者要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大局、心里有群众,要经常深入到基层一线、走进普通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愿望需求,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