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贺晓明回忆父亲贺龙:他教育我们待人要宽厚

时间:2010-11-15 10:36:58编辑:中国红故事

 核心提示:那么,在严于律己的同时,贺龙又怎样待人呢?

  “1962年困难时期出了这么个事儿。北航有个学生饿得要命,就跑到食堂里去偷馒头,被抓着后,系里就不停地严厉批评、教育他。我爸知道后,说:‘批评教育一下就行了,他肚子饿’。”

  当时的贺晓明很不理解爸爸,因为在所受的教育里,盗窃、说假话是最不好的品质。后来晓明才明白,当时可是“吃不上饭”的困难时期啊。爸爸这么做,是出自对人的理解与宽容。“他用这样的事教育我们,待人要宽厚。”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有米之炊好做,无米之炊难做。父亲这辈子干了很多无米之炊的事情。”——贺晓明(摄影:曹海鹏)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44期(总第524期),作者:周海滨 滕达 付宝 曹海鹏,原题:《贺晓明回忆父亲贺龙:“父亲这辈子做了很多无米之炊”》

  1942年,8月1日,晋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与中共延安县委组织部部长薛明在延安结婚。

  1947年冬,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在山西兴县晋绥军区司令部的窑洞里出生。因为期冀新中国,孩子取名晓明。

  62年后,北京初秋的一个早晨,一位头梳干练短卷发,身穿鲜艳藏青色上衣,下着西装裤的女士在保利大厦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她就是当年那个生在窑洞的孩子——现任贺龙体育基金会主席的贺晓明。

  “两把菜刀闹革命”、“南昌起义总指挥”、“全家109位烈士”、“新中国体育开山祖”……伴着毛尖淡淡的茶香,贺晓明思绪回到了父亲的世界。一时间,那或血雨腥风或岁月峥嵘的旧日时光如潮水般涌在眼前。

  年龄最小的“头儿”

  1896年,贺龙出生于湖南桑植洪家关。那年的湘西发生了严重的水旱灾害,荒野千里、饿殍满地。由于母亲体弱,乳汁较少,刚刚出生的贺龙是吃着“百家奶”长大的。

  贺龙青少年的时候,正是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清朝末年。

  在那个多种思想意识相互碰撞的年代,年轻的贺龙很赞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并且在老乡陈图南先生的介绍之下,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0世纪初,中国很多的地方政府都非常昏庸,鱼肉乡里百姓,“那个时候我老家桑植县很多老百姓都吃不上盐巴,仅有的一点点主要靠外地输入。进出驮盐的马帮都要收重税,成为当地政府的一笔主要收入。老百姓交不起钱,就要打白条,白条越积越多,民怨也越积越深。”眼看着周围百姓被当地官府这样蹂躏,贺龙首先想到的就是和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一起拿下当地盐税局。

  那是在1916年。“我爸爸带着20个人,从桑植县赶了100里路,砸了盐局,杀了收税的警察,抢了枪;一把火把白条子都烧光了,那是大快人心,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取得了这场胜利之后,贺龙在1916年3月的时候打出了“桑植县讨袁护国军”的旗号,配合了蔡锷将军“护国战争”的行动。

  “当时一起参加革命的很多人都是我爸爸的长辈,但是因为他为人处事让人非常信任,大家都认为他能够成事。虽然我爸爸的年龄小,他还是成了那个组织的领头人。当时盐局的警察都是各自配枪的,而我们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装备,除了两把菜刀就剩下拳头了,可以说这样的革命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正义和勇气。”

  后来,毛泽东后来称赞贺龙说:两把菜刀闹革命,一个人带出了一个军。

  “拉赞助”来养兵

  “我父亲和叶挺比较熟悉,他们是北伐战争时期的战友,北伐军一直从武汉打到了河南。当时《民国日报》上说叶挺的独立团是‘铁军’,我父亲的独立十五师是‘钢军’。”

  “北伐战争胜利回武汉开庆功大会之后,他带着部队来到了九江。这个时候汪精卫已经估计到我爸爸决心跟着共产党走了,就打算除掉他。他和张发奎打算借‘东征讨蒋’的名义把我爸爸和叶挺骗上庐山,扣押之后解除兵权,最终武力解决他和叶挺这两支部队”。

  当时担任第四军参谋长的共产党员叶剑英得知了这个阴谋,暗中下了庐山和贺龙、叶挺商定不

[1] [2] [3] [4] 下一页

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