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故事

岁月见证三军仪仗队礼服的变迁展示铁血军魂

时间:2009-02-23 09:34:24编辑:中国红故事

 

  每一位来访的外国元首,踏上红地毯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这支队伍在带给他们非凡气质的同时,也以一次次仪仗队礼服的变迁,见证着人民军队进步与发展的崭新风貌。

  

  新世纪仪仗队礼服。

  

  建国初期仪仗队服装。

  最早的礼服源于普通军装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日,许多国家宣布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0月16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位外宾——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罗申要正式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央确定用仪仗队和军乐队举行欢迎仪式。当时将组建仪仗队迎宾的任务交给了公安警卫师警卫营。由于时间紧,临时组建的仪仗队来不及做礼服,在欢迎罗申大使时,为了显示仪仗队威武雄壮,决定上身着缴获的日军呢料军衣,下着马裤,脚穿马靴,头戴钢盔,手持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枪。尽管着装都是缴获而来的,但队员们的动作整齐,精神饱满,任务完成得十分顺利。

  “共和国成立两年多了,国门要敞开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到我们的国家来,中国需要有一支代表中华民族礼仪的仪仗队伍。”1952年3月,毛泽东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在中央警卫队中选调一批骨干迅速组建中国仪仗队。

  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首长签署命令,抽调公安警卫师警卫营和第二团三营组建仪仗队,并在各野战部队中挑选仪仗队员,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

  仪仗队成立之初,正是新中国诞生不久的困难时期。尽管战士们都是来自全军的优秀骨干,但仪仗队的服装却与其它部队无异,衣服布料为棉平布,颜色为草绿色,左胸佩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仪仗用枪为苏式762步枪。

  首次穿上正式礼服亮相检阅场

  1956年9月30日,时值国庆节前夕,北京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首都机场到中南海20多公里的路上,几十万群众夹道欢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在队伍的尽头,身着新式礼服的三军仪仗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威武。

  欢迎仪式开始后,苏加诺总统在毛主席的陪同下,检阅了着新装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这是仪仗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着礼服。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全军军服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设礼服、常服,简称55式军服。55式军服,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仪仗队就是从这次军服调整开始穿着礼服的,其样式为当时的军官礼服。

  这套礼服,使走上检阅场的三军仪仗队扬眉吐气了一番,毛泽东主席还自豪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衣服料子和将军一样。

  在这次军服换装中,仪仗队也由原来迎接外国元首只是陆军仪仗队改为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仪仗队着装也由陆军军服改为陆、海、空三种军服。

  在没有礼服的日子里

  1965年6月1日,随着我军军衔制的取消,仪仗队礼服也即废止,改为统一着三军常服,干部为上下四挖袋,战士为两胸袋,军服上佩戴着红领章、红帽徽。

  三军仪仗队在经历了第一个10年礼服时期后,迎来的却是长达近20年的没有礼服穿的时代。

  在没有礼服的日子里,三军仪仗队就连常服也很难保障,甚至在最困难的时期,总后对仪仗队也无力特殊关照,衣服均由仪仗队自己调整。全军统一配发的每年两套服装对这些超强度训练的仪仗队员来说根本无法保障。这样一来,操场上的仪仗队员只好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训练,到检阅场上,才舍得穿上新一点的衣服。

  一次在机场等候迎宾时,贺龙元帅提出要与仪仗队合影。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寒风阵阵,仪仗队员都穿着大衣。教导员翟白元见大家穿的大衣有新有旧,颜色深浅也不一致,想让大家脱掉大衣拍照,但又怕同志们冻着,于是便提出:“等迎宾结束后再照行吗?”这时,周恩来和聂荣臻在公安警卫师师长刘辉山的陪同下也来到大家面前,贺龙把大衣新旧不一致的问题跟周恩来说了,周恩来当即表态说:“这个问题应该解决。”第二天,军需部门就派人给仪仗队员丈量大衣的尺码,这样仪仗队才很快有了新大衣。

  1972年2月21日,仪仗队经历了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迎接第一个踏上新中国国土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在尼克松访华的接待筹备工作中,有关负责人向周总理请示:三军仪仗队300余人的服装是否新做?周总理同意了。这样,当尼克松走下飞机,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他所从未见过的、也是我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371人的仪仗队伍。

[1] [2] 下一页

抖音码